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叶亚华认识王铭章时,还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学生,王铭章虽已有原配妻子,但他仍对叶亚华一见钟情,而叶亚华也对这位魁伟的军官十分仰慕,于是两人于1934年举行了婚礼。 其实,当时王铭章所在的川军虽然归附于蒋介石,但他并不满意蒋介石的所做所为。 原来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不光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士,还多次命令川军“围剿”红军。作为一名军人,王铭章对上级只能服从。对蒋介石的不满,让他更加拥护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策,也让他认识到自己多年参与内战犯下了大罪。 好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王铭章闻讯十分激动,他立刻请缨,想要率军出川抗日,也正是在他的极力请战下,他成为了第一批出川抗日的将领。 在出发之前,王铭章把已经怀孕的叶亚华送回新都老家,并嘱咐妻儿,在他走后务必和睦相处好好生活,孩子们也要认真读书。 随后,王铭章立下遗嘱,表示万一战死沙场,就将所有积蓄和抚恤金金,留一部分用作家庭开支,其他用来创办学校。 一想到此去生死难料,一家人忍不住就抱头痛哭,但王铭章却表示,为国而战,是军人天职所在。 其实,此时的王铭章由于长期混迹于军阀之中,再加上他又是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科班生,因此他不仅事业上平步青云,而且还攒下了不少积蓄,生活上相当富足安逸。 但王铭章却愿意抛开富贵,为国而战,哪怕付出宝贵的生命,而他这样做,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川军正名。 由于经历了多年的军阀混战,这种内耗让川军不仅纪律差,而且装备也差,几乎都是一杆川造土步枪再加一杆烟枪,所以川军又有“双枪兵”的恶名。 二是为自己赎罪。 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王铭章参与过许多次对红军的“围剿”行动,尽管和红军对战很难胜出,但通过他对中共的了解,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错误,所以能上前线抗战,他认为这正是赎罪的机会。 不过,王铭章的抗战之路却并不顺利。 他先是向二战区司令阎锡山讨要武器和物资时遭到回绝,而他所在的川军队伍还被阎锡山骂作“叫花子部队”。 一怒之下,王铭章让手下抢了阎锡山的军需库,结果阎锡山立刻向蒋介石告状,要求把他们调走。 就在国民党几个战区司令都不肯接收时,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接收了王铭章的部队,并补发军饷和棉裤棉衣,还拨给他几卡车手榴弹和迫击炮等。 李宗仁的行径,让王铭章感激零涕,此后在与日军作战时,他率领部下更是奋勇杀敌。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一路向台儿庄进发,准备在那里会师,再夹击徐州。 滕县作为徐州北要塞之地,也就成了日军必争之地。 于是李宗仁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王铭章。 不得不说,王铭章手下只有2万人,而进犯滕县的日军足有4万精锐,同时他们还有飞机50架、坦克50辆、大鰕70多门等,所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王铭章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王铭章却喊出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口号,他不仅加固防御工事,在与日军激战时,面对日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他更是表现得极为英勇。 经过3天4夜的鏖战,王铭章指挥的部队伤亡惨重,但日军也死伤不少,且迟迟无法入城。 眼看弹尽粮绝,王铭章却迟迟等不来援军,反倒是日军通过不断进攻,已经有部分日军攀上了城墙,于是王铭章拿起大刀,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原本,王铭章可以带着残部撤退,但王铭章视死如归,最终战死在了城内。 李宗仁后琮在回忆录中说,滕县虽然失守,但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李宗仁更是把战斗到死的王铭章视为英雄,后来在王铭章的遗体被运至徐州后,他还亲自为其守灵,而蒋介石亦在武汉为其举行隆重的国葬,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给家属发放1万2千元抚恤金。 叶亚华遵从王铭章的遗愿,将抚恤金及积蓄拿出办了一所学校,即铭章中学,而她则担任了学校校长,自此一心扑在教育上,再也没有改嫁他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在开展“镇反运动”时,有人举报了叶亚华,并给她列了5条罪状,比如是国民党反动军阀小老婆;比如剥削人民血汗的大地主女儿;还比如四川大学臭知识分子等,总之每一条都是重罪。 就在叶亚华性命难保时,有人暗中救了她,使她得以带着儿子王道纲逃到了香港,又辗转去了澳门。 只是这一番折腾后,叶亚华早已身无分文,为了不让儿子饿死,于是她只能做出文章开头的举动。 蒋介石得知情况后,立刻将叶亚华母子接到台湾,给予了合理的安置。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叶亚华更渴望叶落归根,毕竟她已多年没能给王铭章扫墓了。 好在随着两岸的关系逐渐放开,90高龄的叶亚华终于在儿子的陪伴下,重又回到了四川,不仅亲自给丈夫扫墓,而且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此时王铭章早已被中央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叶亚华也作为烈士遗孀,得到了政府的诸多照顾。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
麻麻赖赖
2025-04-14 14:08:4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