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7日,新中国开国中将和妻子在家中惨遭杀害,两名警卫员在面对首长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5 09:14:03

1970年12月17日,新中国开国中将和妻子在家中惨遭杀害,两名警卫员在面对首长呼救后选择闭门不出,周总理怒怼,这是建国来最糟糕的警卫。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为什么警卫会选择闭门不出? 1970年,昆明军区大院的夜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惨剧打破了宁静。12月17日的凌晨,大院的入口处停满了车辆,四十二号楼周围灯光忽明忽暗,一群身影忙碌而又紧张地在寒风中穿梭,手电筒的光束在夜色中摇曳。 这场不寻常的集结,起因于一通急促的电话,是来自军区保卫部部长景儒林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四十二号楼中,住着的谭甫仁夫妇遭到了枪击,当场重伤,终因伤重血流不止,抢救无效而亡。 谭甫仁,一位经历过战场烽火、身经百战的开国中将,他的生命居然在和平时期,被残忍的枪口夺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拥有如此高军衔的将领遭遇如此悲剧的事件。 事件背后的疑云重重,凶手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混入严密的军区大院,准确无误地找到谭家,并且实施凶案的?这种精准的行动暗示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凶手很可能是来自内部,对谭夫妇极为熟悉的人。 更为讽刺的是,中央本已安排两名警卫负责谭甫仁的人身安全,但在那个夜晚,一名警卫因恐惧躲在床下,另一名则沉溺于与一位国民党军官姨太的禁忌之恋中,对谭夫妇的悲剧毫无知觉。 消息传来,周总理对此难以置信。 “现在已经是1970年了,还有这种事发生是多么严重的工作失误!”周总理愤然地咆哮,一叠厚厚的报告书砸在桌面上。在场几位官员低着头,承受着周总理的怒火和失望。 周总理批评了当时的警卫安排,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两位失职警卫的不满:“这两个人,真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员!” 周总理的情绪有所缓和后,眼中闪着泪花:“要是他们再负责一点,再负责一点......甫仁就不会死了,不是吗?” 周总理在悲愤之余,毅然决定成立调查组,他指派了昆明军区的周兴和王必成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周兴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专案组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与谭甫仁共居一楼的六名邻居。这些邻居中,大多数人在凌晨的案发时间深陷梦乡,唯有王里岩的妹妹王文莹,由于早起的习惯,成为了能为专案组提供线索的关键人物。她所描述的凶手轮廓——一米八左右的高大身影,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无误地使用枪械的技巧,为专案组提供了一线光明。 这些细节指引着专案组开始对军区内的人员进行仔细筛查。调查中,他们发现军区大院的安保记录中并无陌生人进出的痕迹,四周的围墙也没有被翻越的迹象。这一系列的发现,让案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凶手极有可能就隐藏在军区内部。 随着调查的深入,王文莹提供的特征成为了锁定嫌疑人的关键。在那个年代,身高达到一米八并且体格魁梧的人并不多见,这让专案组的目标更加明确。经过层层排查,他们的调查矛头最终指向了一名身份特殊的军区内部人员——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 在确定王自正为重大嫌疑对象后,专案组迅速采取行动,企图将他逮捕归案。面对即将被捕的命运,王自正选择了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王自正的住所中,专案组发现了一个记载着密密麻麻名单的笔记本,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了他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军区内的高层人员。这份名单的末尾,几乎是用尽了所有的怨恨书写的一行字:“我要把他们全拉下水,死的时候带上他们!” 专案组从这些碎片化的线索中逐渐拼凑出了王自正的动机:一个深陷绝望和怨恨中的人,试图通过极端的手段,将他所认为的不公与怒火,转化为对高层的报复。在他的扭曲心理驱动下,他选择了谭甫仁夫妇作为报复的对象,意图通过他们的死亡,向整个军区,乃至更高层的权力结构发出震撼的一击。 他的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谭甫仁夫妇的悲剧性死亡,却成了他怨恨和疯狂下的牺牲品。 专案组在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后,最终揭露了这起案件的真相,同时也暴露了军区内部的安全漏洞和管理缺失。

0 阅读:61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