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杀害抗日英雄吉鸿昌的国军特务吕一民,逃亡了16年后在天津被捕,他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一个被称为李善斋的老人在西牌楼辟才胡同中的生活引人注目。他年纪虽大,却仍然活泼,喜欢提着鸟笼在熟悉的巷子中散步。 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除了一个小习惯:对于任何关于他过去的提问,他总是显得不愿意,甚至有些生气。 1951年1月23日,当李善斋像往常一样散步归来,他的平静生活被突如其来的访客打破。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紧随他进入院子,让习惯了孤独的他感到意外和不安。 尽管他已在这条小巷子里住了近二十年,平时尽量避免与人过多交往,但当这些来人出示了他们的证件时,李善斋的脸色瞬间变了。紧接着,他被戴上了手铐,并被带往警局。 事实上,李善斋不过是一个化名,他的真名是吕一民,曾是一名军统特工,这一身份距那时已有17年的历史。 回到1934年,国军高层下达了一个秘密任务给军统人员,任务是刺杀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 当时的军统天津站情报组组长王文,决定选用几个细心的特务来执行这一计划。吕一民因其出色的能力而被选中。他们在英租界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对目标的侦察工作。 吉鸿昌之所以成为目标,是因为他不愿意支持蒋介石的内战策略,对围剿红军持消极态度。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吉鸿昌放弃了出国的机会,请求蒋介石允许他率领部队北上抗日,但蒋介石拒绝了他的请求。 失望之下,吉鸿昌只能前往欧美,尽管身在异国,他仍然通过演讲等方式寻求国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国全国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抗日情绪。尽管如此,蒋介石的政策似乎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一种退让态度。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役爆发,这场遍及城市的战火让吉鸿昌,这位身在远方的抗日将领,感到坐立不安。不久之后,他决定秘密回国,立志要为抵抗日本侵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吉鸿昌一回到祖国,就开始联络旧部,积极参与到抗日的行动中去。他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 1932年深秋,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冯玉祥将军指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他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察北的日伪军。 蒋介石和他的情报机构对吉鸿昌的加入及其活动视为严重威胁。军统特务机构的负责人戴笠指派了陈恭澍来负责暗杀吉鸿昌的任务,王文作为行动组的负责人,选派了吕一民和其他特务负责执行。 与此同时,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诬陷同盟军破坏了国策,指派了何应钦率领的军队与日军共同对抗同盟军。吉鸿昌的部队战斗到了弹尽粮绝,最终在1932年10月中旬失败。之后,他潜到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吉鸿昌感觉到在英租界的安全已经受到威胁,于是搬到了另一处别墅,这里后来成为了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 吕一民失去了对吉鸿昌的跟踪目标,在一次搜索行动失败后,他异常愤怒。为了重新找到吉鸿昌,他加大了力度,派出更多的特务进行搜索。 最终,特务们发现了吉鸿昌在天津国民大饭店318房间的行踪。吕一民和其他人混入饭店,假装游客的同时,对吉鸿昌进行秘密监视。通过一次巧妙安排,吕一民确认了吉鸿昌和任应岐在房间内的位置,但刺杀行动未能成功。 虽然如此,吕一民却用卑鄙手段将二人逮捕。消息传出后,我党组织急忙召开秘密会议,讨论营救计划。然而,蒋介石为了防止情况恶化,迅速行动,将两人转移到了北平军委会,交给了郑介民处理。 1934年11月24日,吉将军被国民党陆军监狱里的吕一民及其同伙刑讯逼问。尽管面对着极端的折磨,吉将军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终,蒋介石发出了密令,命令立即将吉将军枪决。 走向刑场的那一刻,吉将军留下了一首表达其抗日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的诗,他要求站着死,以表明他死于抗日的光荣事业,而不是屈服。 吉将军的精神和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被遗忘。为了追究杀害吉将军的凶手,有关部门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追捕行动。 吕一民在逃亡期间,曾假借李善斋之名隐藏于北京西牌楼辟才胡同,企图混迹于普通人之中。他的异常行为最终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注意和举报,从而结束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潜逃生涯。 经过一段时间,吕一民和吕问友这两名主要的凶手终于被捕。吕一民在被捕后,尽管企图淡化自己在暗杀计划中的角色,但事实证明他的罪行不可抹消。 1951年3月28日,天津市人民法院根据他们对吉将军及其他抗日将领的暗杀行为,对吕一民及其同伙判处了死刑,并很快执行了刑罚。这一行动象征着正义的实现,虽迟但未缺席。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