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徐州会战中,一名战士被子弹击中的照片。镜头下的他身穿军装,脚着草鞋,手持长枪,戴着头盔,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身披杂草做了很好的掩护,但在跃起向日军冲锋时却不幸被子弹击中腹部,身体本能向后倒下。 在1938年的春季,徐州地区成为了中日战争中的一个关键战场。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控制着连接北方与南方的津浦铁路,同时也是陇海路的交汇点。正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徐州在战争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 从1938年1月到5月,围绕徐州的战斗异常激烈。1月4日至5月19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徐州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战。这场战役后来被称为“徐州会战”,它是继南京失陷之后的又一场大规模会战。日军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津浦路的通行无阻,并尝试通过战斗切断陇海路,以隔断中国的南北交通,削弱中国的战略调动能力。 在会战初期,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展现了顽强的抵抗力。然而,尽管中国军队英勇奋战,日军的战略包围仍逐步形成。 1938年5月14日,徐州经历了日军自占领城市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轰炸。那一天,从清晨6时直到下午6时,54架日军飞机轮番对徐州进行空袭,连续12小时的轰炸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在这一天,日军专门针对徐州的市区,共投掷了280余枚大小不一的燃烧弹和爆炸弹。 轰炸导致徐州市区浓烟滚滚,火势蔓延迅速。特别是在大同街、六安街和卧佛寺等地区,火灾几乎将整个区域吞噬。由于当天东南风助长了火势,并且连续的警报使得救援工作无法有效进行,这一天的火灾成为徐州空袭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此次轰炸直接导致七八百名平民死伤,大约一千户家庭受灾,约三千间房屋被焚毁。 在此次轰炸中,日军还特意攻击了徐州的多个文化和教育机构。徐州中学、铜山师范学校、徐州女子中学、徐州报社以及省民教育馆都遭到了轰炸,多枚炸弹在这些地点爆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外,电灯公司、电话局、电报局以及交通银行、天成公司、花园饭店、三阳医院等民用设施也未能幸免,遭到了破坏。 在此次轰炸中,位于卧佛寺附近的贫民窟受灾尤为严重,五六百户人家遭受浩劫,许多人未能及时逃离,不是被炸弹炸死就是被大火活活烧死。日军的这一行动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 当地的法籍教士管理的天主堂也未能幸免,尽管天主堂是一个收容避难平民的场所。天主堂在轰炸中被投下了七枚炸弹,造成数十间房屋损毁,圣堂的一角被炸毁,所有的门窗玻璃也被摧毁。在这次袭击中,避难于天主堂的平民中有7人受伤,1名幼童不幸死亡。 随着夜幕降临,警报最终解除。大量未能及时离开的难民开始从郊外回流至城市,他们面对着仍在燃烧的家园,哭泣声充满了整个城市。当晚,许多市民不得不迁移到周边乡村,以躲避可能的进一步轰炸。 到了1938年5月中旬,中国指挥官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抗战,他们选择放弃徐州,实行战略性撤退。 1938年5月19日,当日军正式进驻徐州时,城市已沦为战场。日军不仅占领了铜山火车站,而且在城墙上进行了庆祝。 日军在城市中随意放火,大同街、中山路等地均遭受猛烈的炮火,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些被破坏的街区曾是市民的生活和商业中心,然而战争将这一切化为乌有。 在徐州的城内,日军的残忍行径更是达到了极点。他们在一场名为“闫窝惨案”的屠杀中,仅用一小时便杀害了200多人,甚至连婴儿也未能幸免。此外,“汉王惨案”和“吕梁惨案”更是屠杀了数千人。在徐州城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日军暴行的痕迹,他们对居民的折磨没有任何人性可言。 日军不仅通过屠杀平民来传达他们的恐怖,还在城市的中心地点进行炫耀。例如,在徐州古黄河南岸的老牌楼“五省通衢”前,日军拍照留念,展示他们的“胜利”。这些照片后来被日本随军记者记录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尽管日军在徐州的占领看似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中国军队的战略撤退已经为日后的反攻积累了力量。关于徐州的撤退,1938年5月27日的《大公报》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社论《徐州撤退之经验》,这一撤退虽然是退却,却并非败退。社论中提到,虽然徐州丢失,但这并不决定抗战的最终胜负。社论还指出,尽管战术上的顾虑导致了徐州的暂时丢失,但主力部队并未被击溃,战斗力量仍然得到保持。徐州的失守和随后的撤退,虽然痛苦,却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许多日军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
【4评论】【4点赞】
俺还是设置个昵称吧
文不对图,拉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