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6月初,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被凌迟处死,行刑台上坐着的,是搂着陈玉成小妾

品古观今呀 2025-04-16 11:11:47

1862年6月初,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被凌迟处死,行刑台上坐着的,是搂着陈玉成小妾的清朝大将胜保。 清朝中期至晚期的军事历史中,八旗军队的衰败与其一些个别将领的英勇抵抗形成了鲜明对比。 胜保,满洲镶白旗人,名字的“胜”字似乎与他的军事生涯相悖,因为他多次在战场上败北,甚至被人讥讽为“败保”。然而,他的军事生涯不乏英勇的瞬间和重要的军事决策。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胜保不屑于广西清军统帅的无力抵抗,公开批评钦差大臣赛尚阿的指挥无能。 1853年,当太平军进攻南京,城内八旗全部溃败时,胜保奉命南下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尝试阻止太平军北上中原。尽管在与林凤祥的决战中大败,胜保的部队溃不成军,他依旧在后续的战斗中坚持抵抗。 胜保在面对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中表现尤为突出。尽管面对技术装备远超自己的对手,他率先冲锋,身先士卒。这场战斗虽然是一场灾难,但胜保的勇敢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尊重,他的形象在朝廷和民间有了不同的评价。 在新疆的短暂流放期间,胜保的军事才能并未完全闲置。当捻军在两淮活跃时,咸丰帝重新启用胜保,委以重任。胜保的策略转向更多的是招降纳叛,他成功将苗沛霖和李昭寿纳入朝廷,短期内稳定了淮北局势。这一转变使得他在持续的失败中逐渐学会柔性战术。 晚清朝廷的政治斗争常常伴随着权力的转移与个人命运的波折,胜保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从一个被慈禧太后所倚重的将领,到最终因权力的膨胀和滥用而走向毁灭,胜保的历史轨迹说明了晚清政治环境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在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当时,八大臣中的端华、载垣、肃顺等人专权,不仅无视慈禧,甚至还屡屡羞辱她。在这种背景下,胜保的政治立场显得尤为重要。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与八大臣公开对抗。 胜保在奏折中慷慨激昂地批评那些擅自篡权的大臣,认为他们挟天子以令天下。他的这一行为,虽然在朝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也说明了他对国家和慈禧太后的忠诚。因此,慈禧太后也对他格外信任,授予他钦差大臣的身份,派他南下剿灭捻军。 然而,权力的膨胀往往伴随着道德的侵蚀。胜保在安徽的表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在对待叛军和平民的过程中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措施。他的军队不仅处决了太平天国的余部陈玉成,而且还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公开处死,这一行为在民间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和反感。此外,胜保还涉嫌对陈玉成的妻子曾氏进行了不当占有。 在安徽期间,胜保的权力行为更是过于张狂。他经常批评同僚,与当地的官员关系极其恶劣,包括与曾国藩等名将的矛盾也日益显露。这种自我中心和专断的行为方式,逐渐使他失去了朝廷和同僚的支持。而他在地方的行为,如任意征税、保荐归降的叛军为高官等,更是被视为“养寇自重”,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法纪和地方的稳定。 由于在安徽的行为引起了太多的争议和问题,慈禧为了平息这些矛盾,决定将胜保调往西北,希望通过改变其工作环境来调整其政治态度。然而,胜保在西北的表现并未有所改善,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他常常无视朝廷的命令,自行其是,甚至在公开场合自比古代名将周亚夫,声称“非朝廷所能遥制”。这种过于自信甚至自大的态度,使得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误越来越多。 最终,胜保的行为彻底耗尽了慈禧太后的耐心。慈禧密令将其兵权解除,并押解回京。胜保的命运在1863年画上了句号,慈禧赐死胜保,结束了这一切。

0 阅读:243

评论列表

艮卮每日评论

艮卮每日评论

2
2025-04-16 12:09

什么样的审美能设计出那样的小高帽[拍手]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