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秋天,武术家杨秀山去赶集卖玉米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名僧人躺在路边,他赶

曦月谈 2025-04-15 11:50:46

1887年秋天,武术家杨秀山去赶集卖玉米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名僧人躺在路边,他赶紧上前查看,只见僧人面带病容,他急忙救治僧人,不料,竟发生了意外之事。 19世纪,杨秀山的一生被其卓越的武术技能和高尚品德所铸就的传奇色彩覆盖。他自幼便显露出对武术的浓厚兴趣。他九岁时拜入莱芜籍拳师罗庚欣门下,开始系统学习破连拳的各种技巧和应用。罗庚欣教授他三趟对打、擒拿和陆式架等技巧,杨秀山的武艺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87年秋,杨秀山的生命轨迹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他与父亲一同前往集市贩卖玉米。当他们回家时,经过了一条偏僻道路,偶然间发现了一位僧侣病倒在路边。 这位僧侣衣衫褴褛,面带病容,情况甚是凄惨。杨秀山心生怜悯,决定将其救助。他们用马车将这位僧侣带回家中,为其洗浴更衣,并请来大夫进行治疗。这位僧侣在杨家住了三个多月,杨秀山和家人始终未有半点厌倦之意。 这位僧侣名为体峰,原来是少林寺三十七世“体”字辈的武僧。体峰大师年轻时便在少林寺拜妙兴大师为师,学习了少林寺的正宗拳法和其他武艺。他的武术基础非常扎实,妙兴大师甚至将福居祖师所研创的各种拳法、武器技巧全数传授给他。 1886年春,体峰大师离开少林寺,开始他的云游之旅。不幸的是,在旅途中他病倒了,幸运的是,杨秀山和他的父亲在关键时刻为他提供了帮助。 感激杨秀山及其家人的慷慨援助,体峰大师决定收杨秀山为徒,并将他掌握的所有武术知识传授给这位品德兼备且武术潜力巨大的年轻人。 杨秀山在体峰大师的严格指导下,学习了十路少林拳、醉拳、猴拳、弹腿等技巧,以及春秋大刀、五虎枪等武器使用方法。他的武技迅速提升,不仅掌握了铁砂掌、金钢腿和铁布衫等绝技,还将少林拳法的套路练得行云流水,动如疾风而静若深山。 1890年,体峰大师在观察了杨秀山几年的训练成果后,他告诉杨秀山他已经学会了师傅的全部本领,并且即将再次踏上云游之旅。他严肃地提醒杨秀山,要以忠、孝、德、信、义、诚为准则,待人接物,并且警告他不可恃强凌弱。 杨秀山深受师傅的影响,将其教诲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们。他开办的武馆不仅是技艺的传承地,更是品德教育的场所。 1933年,杨秀山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一名武术教官,随李占标部队来到临沂驻防。他以精湛的武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赢得了军中将士的尊敬。 三个月后,部队计划前往他地换防。然而,临沂县长、著名的抗日英雄范筑先得知了他的到来。范筑先深知武术对于强健体魄、振奋民心的重要性,诚挚地邀请杨秀山留下,致力于当地的武术教育。 面对范筑先的盛情邀请,杨秀山决定留在沂州。他认为在这片土地上推广武术,不仅能传承技艺,还能增强民众的体魄,培养爱国情怀。于是他在沂州开设了武馆,教授多种拳术和器械。 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少林拳、八极拳、破连拳等拳法,以及春秋大刀、三节棍、月牙铲等兵器。他还教授铁砂掌、金刚腿等硬气功,课程设置全面,教学方法严谨,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前来求学。 在他的门下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学徒。他们中有青年学子,也有普通百姓,怀着对武术的热爱,拜入杨秀山的门下。在众多弟子中,郁家欣兄弟的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勤学苦练,在八极拳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品德高尚,深得师傅的器重。他们将所学的武艺作为立身之本,在江湖上行走,广受赞誉。 杨秀山一生致力于武术的传播和教育。他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注重武德的培养。他强调武术不仅是强身之道,更是修身之道。他的弟子们在技艺上有所成就的同时,也在品德修养上有很高的追求。 他的主碑碑文中写道:“武功精湛,艺业卓越,门徒遍布四方。”这正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通过他的努力,许多传统武术在鲁南、苏北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他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武术人才,而且为中华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 阅读:193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