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5日,康克清上车后,给司机说:“刘师傅,我孙子犯罪了,昨天被枪毙了!”第二天,康克清去上班,感觉到司机有话要说。干脆自己说出了事实,司机听后也很难过,又问了一句:您在判决书上签字了。康克清点点头,用手拭去了眼角的泪水,并说了九个字: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康克清生于1900年,原名康桂秀,江西万安人,早年投身革命,跟朱德结婚后,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她不是那种只会站在丈夫身后的女人,自己也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到了1983年,她已经80多岁,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按理说,这岁数的人应该在家享清福,可她还在为国家、为社会操心。那时候,她孙子的事成了她晚年的一大考验。 1983年的中国是啥样?改革开放刚起步没几年,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在转型,从过去的乱七八糟慢慢走向正轨。法律这块儿也开始硬起来,尤其是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那年头,严打政策刚推行不久,全国上下都在抓典型案例,不管你是谁,只要犯了法,就得按规矩来。康克清的孙子,正好撞上了这股风头。 说到她孙子,具体犯了啥罪,史料上没细说,但能被判死刑枪毙,肯定不是小打小闹的事儿。80年代初,杀人、抢劫、强奸这类重罪,是严打的重点对象。康克清家虽然有革命背景,但法律没因为这层关系就手软。枪毙那天是9月24日,第二天康克清就跟司机说了这事儿,语气平淡得让人有点意外。一个老太太,听说亲孙子没了命,居然还能这么冷静,这得有多大的心理承受力? 康克清的态度是这事儿的关键。她没哭天喊地,没跑去求人保住孙子,反而接受了判决,甚至在判决书上签了字。这说明啥?她心里清楚,法律不是儿戏,哪怕是自己的亲人犯了错,也得承担后果。她跟司机说的那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短短九个字,掷地有声。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她一辈子信奉的原则。她是革命者出身,经历过战乱和牺牲,知道国家的稳定和法律的公平有多重要。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康克清毕竟是人,不是铁打的。她跟司机说完,眼角还是流了泪。这泪水里,有对孙子的疼,也有对家庭的无奈。但她擦掉眼泪,继续去上班,没让情绪影响自己的责任。这份坚强,不是冷血,而是她对大局的担当。她明白,如果连她这样的人都为亲情徇私,那法律还怎么服众? 社会上对这事儿反应咋样?80年代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啥网络,没啥八卦新闻,但康克清的做法肯定在小范围内传开了。尤其是那些知道她身份的人,可能更觉得震撼。一个老革命家的孙子被枪毙,她自己还支持法律,这不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活例子吗?那时候老百姓对政府、对法律的信任正在重建,康克清的态度,多少给社会打了剂强心针。 再往深里说,这事儿不光是康克清个人的选择,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急需摆脱人情社会的老毛病,建立起法治的框架。康克清的决定,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帮国家立规矩。她没因为自己是朱德的妻子就搞特殊化,也没因为孙子是她的血脉就护短。这种态度,对当时的高层和普通人来说,都是个信号——法律不是摆设,谁都得守。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康克清心里真没挣扎吗?她毕竟是奶奶,孙子没了,谁能一点不难受?她肯定难受,但她把这种难受压在了心底。革命年代过来的人,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早就练就了一颗硬心肠。她的泪水说明她有感情,但她的行动说明她更看重原则。这不是无情,而是她对国家、对后代的另一种责任感。 这事儿放到今天看,也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现在的社会,法律越来越完善,但人情面子有时候还是会钻空子。康克清的故事提醒咱们,法律的公平不是喊口号,得靠每个人去维护。她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都能做到,咱们年轻人有啥理由不守规矩?再说,家庭教育这块儿,她孙子走上犯罪的路,跟她平时忙革命、顾不上管教有没有关系?这也是个问题,值得想想。 康克清的坚持,还让人想到“权力与责任”这回事儿。她家那样的背景,要是真想保孙子,未必没门路。可她没这么干,反而用行动证明,权力越大,越得带头守法。这对现在的干部、官员,是不是也有点启发?别老想着特权,法律面前,谁都不是例外。
江西修水凶杀案告破,现场人山人海等待嫌疑人指认现场。这个嫌疑人卢某可不简单,他
【133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