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4岁的蒋介石泪读前妻遗书,4年后病逝。
这封饱含着几十年辛酸与执着的信笺,最终抵达了蒋介石的手中,也悄然揭开了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背后一段尘封的往事。1906年,陈洁如诞生于上海一个殷实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1919年,13岁的她经由张静江的牵线,结识了当时已在革命军中崭露头角的32岁蒋介石。尽管蒋介石已有原配妻子毛福梅和妾室姚冶诚,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陈洁如的步伐。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打动了陈洁如和她的家人。1921年,蒋介石母亲辞世,他借此机会与毛福梅办理了离婚手续;同年,陈洁如的父亲不幸去世,蒋介石的细致周到,最终获得了陈母的认可。同年12月5日,他们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了婚礼,张静江为他们证婚。婚后的几年,他们相伴左右,生活平静而和谐。1924年,蒋介石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校长期间,陈洁如陪伴着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他们收养了一个女孩,取名蒋瑶光,视如己出,并每月资助蒋经国,蒋经国也亲切地称呼她为“上海妈妈”。这段岁月,是陈洁如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宁静时光。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1927年,蒋介石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他将目光投向了宋氏家族。宋美龄的出现,为蒋介石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经济支撑。为了迎娶宋美龄,蒋介石不得不与陈洁如摊牌。他以国家大义为由,承诺五年后接她回国,并给予她十万块资助她去美国深造。在母亲的劝说下,心碎的陈洁如含泪同意了。1927年,她带着养女踏上了去美国的轮船,满心期待着五年后的重逢。她刚抵达美国,就从报纸上得知蒋介石已宣布与她离婚,并与宋美龄结婚的消息。
此后,陈洁如在美国独自生活,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她白天上课,晚上独自一人思念着远方的丈夫。五年过去,音讯全无,她终于认清了现实。回国后,她过着低调而清贫的生活,以教书为生。抗战胜利后,她移居香港,与蒋介石几乎断了联系。她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养女蒋瑶光身上,默默地守候着往昔的回忆。进入20世纪60年代,陈洁如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高血压和中风等疾病缠身,生活愈发艰难。1971年,弥留之际,她写下了这封饱含心酸的信,托付给养女,待她去世后再寄给蒋介石。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与世长辞。这封信最终传到了台湾,春天时,蒋介石读到了这封信,泪流满面,沉默良久。四年后,蒋介石在台北去世。陈洁如的骨灰先是被安葬在美国,2002年,她的养女蒋瑶光将其迁回上海福寿园,与蔡元培、阮玲玉等名人安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