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

提莫说热点 2025-06-30 20:55:06

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商船的缆绳里,这一举动触犯了菲律宾的国法,若被发现,会被处死。 那年的夏天,马尼拉的港口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一艘来自福建的商船正缓缓收起缆绳,准备启程回国。 可没人注意到,商人陈振龙站在甲板上,目光死死盯着那根被船员拽上船的粗麻绳,绳芯里藏着一截八尺长的红薯藤,为了它,这个年过半百的秀才已经赌上了性命。 西班牙殖民者把红薯看得比黄金还紧,海关的木箱要撬开检查,货舱的麻袋要倒出来翻找,就连船员的裤腰带都要捏上几下。 三个月前,他亲眼看见一个马来商人因为偷带薯种被吊死在码头的绞架上,海风吹得那具尸体像破布似的晃荡。 那时候的福建老家正闹饥荒,田里的稻子早被晒成了枯草,树皮草根都叫人扒光了。 陈振龙在吕宋第一次见到红薯时简直不敢相信,这玩意儿在沙地里随便插根藤就能活,挖出来的块茎比拳头还大,生吃脆甜,煮熟软糯,连藤蔓叶子都能充饥。 可西班牙人把种植园围得像铁桶,进出都要搜身,带片叶子出去都是死罪。 他试过把薯块藏在装香料的木箱夹层里,结果被海关拿铁钎捅了个对穿;又试着把藤蔓混进装草药的竹篓,还是被翻了个底朝天。 最后一次,他把薯藤绞进浸满海水的缆绳,污泥裹着麻丝结成了硬壳,连他自己都分不清哪段是绳子哪段是活命的希望。 七天七夜的航程里,那根缆绳就挂在船舷边,浪头打上来时,陈振龙总疑心咸水会把薯藤泡烂。 直到在福州码头卸货,他摸到绳结里渗出的嫩芽,才知道这株漂洋过海的活物真的熬了过来。 那年闽中饿殍遍野,巡抚金学曾正为赈灾愁白了头。陈振龙让儿子写了禀帖,把试种的红薯连泥带土捧进衙门。 四个月后,纱帽池边的沙地里刨出几十斤金灿灿的块茎,煮熟的香气飘得差役们都咽口水。 金巡抚咬了一口就拍案叫绝,当下发了官文让各县栽种。 老百姓起初不信这“番鬼芋头”能顶饿,等亲眼看见坡地上蔓延的藤蔓结出累累硕果,才跪在地里哭出了声。 后来人总说陈振龙是“红薯仙人”,可谁记得他冒死带回来的不过是一截快要蔫巴的藤条? 这根藤在福建扎了根,他儿子背着薯秧走遍八闽,孙子带着种苗闯过长江,曾孙在山东的盐碱地里教农人扦插。 到乾隆年间,连紫禁城外的皇庄都种上了红薯,御膳房做的蜜饯金薯成了贡品。 史书上轻飘飘一句“人口激增”,背后是无数个像陈家这样的故事,饥民捧着热腾腾的烤红薯蹲在田埂上吃,孩童举着生薯块当零嘴啃,灾年的粥锅里终于不再掺观音土。 乌石山上的先薯亭立了三百多年,楹联上说“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可要说,真正的神迹从来不是天降祥瑞,而是普通人豁出性命带回来的那一点生机。 如今福州街头还飘着烤红薯的甜香,小贩的铁桶里焖着焦糖色的块茎。 年轻人只当是寻常零食,唯有老辈人还记得,四百年前有个秀才拼死带回来的那根藤,让半个中国熬过了荒年。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金薯传习录》

0 阅读:27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