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遗孤赵连栋在日本定居后,与养母李秀荣断了联系。1997年冬天,78岁的李秀荣在哈尔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摔成腰椎粉碎性骨折,昏迷被送往医院,医生告知可能终生瘫痪。病床上,老人反复念叨着“连栋”,可此时的赵连栋已在日本生活3年,从未联系过她。
故事始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量日本遗孤被遗留在中国东北。4岁的野板祥三被发现时,正蜷缩在哈尔滨道外区一个倒塌烟囱旁,身上只裹着半张发霉草席。28岁的农妇李秀荣看到他饿得啃手指,眼睛发直,决定收养他,并给他取名赵连栋。尽管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李秀荣的叔叔1938年被日军刺死,父亲也在逃难时中弹身亡,邻居骂他们是“汉奸”,丈夫赵凤祥的堂兄更是和他们断了来往,但夫妻俩仍坚持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把家里唯一的狗皮袄改小给养子穿,蒸馒头时总把白面多的那份给他吃。当时李家靠三亩薄田生活,还有个比赵连栋大两岁的亲生儿子赵连才。有一次赵连才偷吃了弟弟的鸡蛋羹,被父亲用柳条抽得三天下不了炕。1959年闹饥荒时,李秀荣半夜偷偷煮黄豆给养子补充营养,自己吃榆树皮吃到全身浮肿。为了供养弟弟读技校,赵连才初中毕业就去生产队挣工分。
1992年,51岁的赵连栋提出要回日本寻亲。李秀荣二话不说拿出全部积蓄4800元,这是老两口养猪种菜攒下的所有钱。在东京华侨总会协助下,赵连栋在大阪找到了亲生姐姐,但他的生父早已再婚,明确表示不希望被打扰。令人意外的是,赵连栋两个月后突然办理了定居手续,连哈尔滨的房子都没回去处理。从1994年离开后,赵连栋再没给养母打过电话。1997年李秀荣摔伤卧床后,邻居张淑芬托当地侨联带话,希望能联系到他。日本工作人员在大阪找到了已经成为寿司店老板的野板祥三,但他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通话。
李秀荣在病床上躺了6年,直到去世前,老人盯着房门看了很久,似乎还在等什么人回来。守灵的赵连才对记者说:“我娘等的不是亲儿子,是她的良心能得到回应。”现在李秀荣埋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旁的墓地里,墓碑上刻着“慈母”两个字。而赵连栋在日本的生活如何,没人知道。
其实,像赵连栋这样与中国养父母失联的情况并非个例,全日本至少有127户这样的家庭,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故事。李秀荣用半生时间养大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在那个年代需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她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养子,甚至偏爱到影响亲生儿子的前途。当养子提出寻亲时,她毫不犹豫掏出全部积蓄支持,但这种付出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赵连栋回到日本后,仿佛要彻底切断与过去的联系,连一通电话的问候都没有给过养母。也许对他来说,在日本重新开始生活需要忘记在中国的这段经历,也许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那个收养他的中国家庭。但对李秀荣来说,那个4岁时饿得啃手指头的孩子,就是她用心血养大的儿子。她等了6年,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等来一声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