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杨洁导演在录音室,突然听到一段很奇葩的音乐,问,“这谁写的,就用这个人 。这就是《西游记》希望的音乐。”音乐编辑却有顾虑,这人没名气啊。这可把杨洁整笑了:我要的又不是名气。
自从86版《西游记》正式播出后,至今为止已经30多年了。
而剧中的那段音乐,成为了无数人童年中的记忆旋律。
只要音乐响起,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西游记》。
那么这段旋律,究竟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1983年,北京某录音室的空气里弥漫着混音设备的低鸣和纸张翻动的窸窣。
导演杨洁正为即将开拍的电视剧《西游记》音乐方案,紧锁眉头。
杨洁把传统的民乐小样听了一轮又一轮,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就在她准备起身离开时,一段奇特的旋律猝不及防地钻入耳中。
弦乐的悠扬里裹挟着电贝司的低沉律动,电子合成器的音效穿梭其间,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幻感,仿佛花果山的群猴嬉闹跃然眼前。
杨洁猛地停下脚步,指着录音设备问音乐编辑,“这曲子谁写的?”
编辑面露难色,递上资料,“叫许镜清,不过,这人没什么名气”。
杨洁闻言,非但没有失望,反而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
她斩钉截铁地拍板,“就他了!我要的是音乐,不是名气!”
正是因为这句话,不仅为《西游记》敲定了灵魂之声,更将一个沉寂多年的名字,推向了中国电视音乐史的巅峰。
这位被命运选中的作曲家许镜清,彼时已过不惑之年,却仍在音乐圈的边缘徘徊。
1942年,许镜清生于山东,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功底扎实。
他并非墨守成规之人,总爱尝试将传统民乐的韵味与现代电声音乐的元素进行大胆嫁接。
然而,在相对保守的八十年代初,这种“不伦不类”的探索并未获得广泛认可。
直到杨洁导演那一声果断的“就他了”,许镜清带着知遇之恩的激动和对《西游记》的无限憧憬,许镜清一头扎进了创作。
然而,杨洁导演交给他第一个任务就十分艰巨。
在此之前,已有七位知名作曲家尝试过创作《西游记》的片头曲。
但是,均未能达到导演心中想要的那种效果。
由于没剧本参考,只有浩瀚原著带来的想象空间。
他尝试了无数旋律,推翻了无数草稿。
命运的转折往往源于最平凡的瞬间。
一个沉闷的中午,创作陷入瓶颈的许镜清,疲惫地靠在书桌前闭目养神。
窗外不远处是嘈杂的建筑工地,工人们敲着饭盒、哼着小调走向食堂。
那“铛、铛、铛”的金属敲击声,杂乱中带着原始的节奏感。
这声音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许镜清混沌的思绪!
他大胆地将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节奏提炼升华,电子合成器模拟出空灵奇幻的“噔噔噔噔”引子,如同金箍棒划破天际。
一首融合了电声、管弦、民乐,充满未来感却又扎根于东方土壤的《云宫迅音》雏形,就在这民工敲饭盒的节奏启发下,奇迹般地诞生了。
当这首前卫的片头曲小样送到一些专家和领导耳中时,质疑和批评如同冰雹般砸来。
压力如泰山压顶,许镜清一度心灰意冷,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剧组。
关键时刻,杨洁导演力排众议,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保住他。
这份坚定的信任,稳住了许镜清的心神,也保住了这首注定成为经典的旋律。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许镜清全身心沉浸在《西游记》的音乐世界里。
他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创作了上百段风格迥异的配乐和14首脍炙人口的插曲。
女儿国国王倾诉衷肠的《女儿情》,柔情似水,缠绵悱恻。
天竺国少女起舞的《天竺少女》,充满异域风情,神秘曼妙。
猪八戒背媳妇的诙谐小调,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敢问路在何方》的片尾曲,则唱出了取经人的坚韧与苍茫。
他的音乐,仿佛用音符为唐僧师徒绘制了一幅声音的取经地图,每一段旋律都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1986年春节,《西游记》横空出世,轰动全国。
剧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许镜清的名字,也随着“噔噔噔噔”的旋律飞入千家万户。
1983年录音室里那声“我要的是音乐,不是名气”的决断,让许镜清这位曾寂寂无名的作曲家,用半生的坚守证明。
真正的艺术价值,从不依附于喧嚣的名利,它深在时间的淬炼下,迸发出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那些从民工敲击饭盒的节奏中诞生的音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旋律,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当《云宫迅音》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孙悟空的筋斗云,更是一个无名者用生命谱写的、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壮丽乐章。
叹众生不肯回头
千里马需遇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