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1956年,新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明定陵的挖掘工作开始了。 这次考古本来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结果却给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那时候,郭沫若、吴晗等一些学者,对历史研究特别感兴趣,他们极力推动帝王陵墓的发掘工作。 在他们看来,打开帝王陵寝,不仅能揭开诸多历史谜团,还能让那些深埋地下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一开始,他们打算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希望能找到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 但因为长陵很大很复杂,挖起来特别难,最后他们改挖定陵。 然而定陵的发掘工作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一开始,考古专家们对定陵里头怎么构造、哪是入口一窍不通。 不过后来他们在宝城的城墙西南角发现了几块塌下来的砖,上面露出个大概半米宽的圆洞,并通过洞口发现了类似门上端的砖砌,并在这上面发现了隧道门三个字,这才确定的入口。 然而,地宫的具体位置在哪仍然不知道。 直到1956年,一个民工偶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这块石头离金刚墙前16丈远,深3丈5尺”,这才找到了那个神秘的地宫。 地宫里有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木,在他们周围还有3000多件价值不菲的陪葬品。 在这些文物里,有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还有孝靖皇后的凤冠,虽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上面的珠宝玉器还是完好无损。 就在大家为这些珍贵文物兴奋不已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眼前。 由于当时我国的文物保护技术相对落后,文物出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氧化、变质,那些原本光鲜亮丽的丝织品,一接触空气,就变得黯淡无光,脆弱不堪,即便工作人员尝试了多种抢救性措施,如涂上软化剂等,也无济于事。 之后大量丝织品也遭到破坏,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不仅如此,后来在处理文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失误。 在修复、复制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时,做了一些不合适的“艺术加工”,还让本来很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被当作垃圾扔进了山沟里,尸骨也没能好好保存,定陵的发掘可以说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那以后,国家特别重视保护文物,还规定因为现在的科技和手段还不够成熟,所以大型帝王陵暂时不主动挖。 这一规定,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那些沉睡地下的历史珍宝。 如今回首,定陵的发掘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切不可因一时的冲动和对历史的好奇,而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
dadi
现在发现永乐大典在欧洲。
品味孤独
从万历下葬到1956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怎么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