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三年(1808 年)冬天,嘉庆皇帝颙琰得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消息:几个月前,他御笔钦点前往淮安府山阳县赈灾的官员李毓昌死了。 可报告上说李毓昌是悬梁自尽,上面还有两江总督铁保的大印以及淮安府、山阳县两级官府的官印,事实清晰,证据确凿,铁案一桩。 未曾想,结案不到一个月,京城出现了一个自称李家血亲,李毓昌表哥李泰清的人,手举一张诉状来到都察院喊冤,声称胞弟死因蹊跷,系被人毒死,要求缉拿凶手。 这事儿听着就邪门!皇帝亲自派的赈灾钦差,刚下去没多久,咔嚓,人没了?官方说法是上吊自杀,红彤彤的大印盖着,好像板上钉钉。可李家人不认账,人家前脚刚把棺材抬回山东老家,后脚就觉出不对劲了。 你想啊,李毓昌是什么人?新科进士,皇帝钦点的查赈委员,年轻力壮,前途一片光明,正带着皇帝的任务在灾区查账呢,有啥理由想不开要寻短见?李泰清他们一琢磨,这事儿透着诡异。开棺验尸!这一验,不得了了!李毓昌的骨头发黑,口鼻里还有没弄干净的毒物残留,衣服前襟上沾着大片黑血——这哪是上吊,分明是被毒死的!更可疑的是,李毓昌随身携带的查赈笔记和重要文件,全都不翼而飞了。 李泰清带着这血淋淋的证据,还有那份沾着冤魂气息的诉状,一路告到了北京城。都察院一听,头皮都麻了——死的可是钦差!要是真的,这就是捅破天的大案!嘉庆皇帝那会儿正烦着呢,天灾人祸不断,吏治腐败让他焦头烂额。突然听说自己派下去的心腹查赈官居然被毒死了,还差点被当成自杀结案,那真是龙颜大怒!皇帝气得直哆嗦,这还得了?立刻下旨,把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骂了个狗血淋头,严令他们必须彻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对,是活要真相,死要凶手! 皇帝发了狠话,底下人不敢再糊弄。真正的调查这才开始。一查,山阳县那点烂事全抖搂出来了。那个山阳县令王伸汉,真不是个东西!朝廷拨下来赈济灾民的救命钱粮,他伙同府衙的师爷包祥,上下其手,贪污了个盆满钵满。李毓昌这位新官上任,眼里揉不得沙子,查账查得认真,一笔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眼看就要揪住王伸汉的小辫子。王伸汉慌了神,先是塞钱,想让李毓昌高抬贵手。谁知道李毓昌油盐不进,直接把银子退了回来,明摆着要把贪腐捅上去。 王伸汉一看软的不行,恶向胆边生。一个七品芝麻官,竟然敢对皇帝钦差下毒手!他指使自己的心腹仆人包祥(这名字听着就像个坏种),买通了李毓昌身边的几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这几个吃里扒外的家伙。就在李毓昌住的驿馆里,这几个黑了心的仆人,在王伸汉的授意下,在茶水里下了剧毒砒霜!李毓昌喝了茶,腹痛如绞,吐血不止。毒发还没死透呢,这几个恶仆一拥而上,用绳子把他活活勒死,然后伪造了一个悬梁自尽的现场!为了毁灭罪证,他们还把李毓昌记录贪腐详情的笔记文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事后,王伸汉又拿出大把银子,层层打点,从淮安知府王毂到两江总督衙门的大小官员,一路买通,这才有了那份“证据确凿”的自杀报告。 这事儿,表面看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县令毒杀了查案的钦差,背后扒开来,是烂到根子里的系统性溃烂!想想就让人脊背发凉: 贪欲的疯狂:王伸汉为了掩盖贪污,不惜杀害代表皇权的钦差大臣。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某些腐败官员心里,自己的利益已经凌驾于皇权国法之上,贪婪让他们彻底丧失了理智和底线。杀钦差,这得是多大的胆子?简直是丧心病狂! 监督的彻底失效:李毓昌作为钦差,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监督者。结果呢?监督者直接被被监督对象给“解决”了。这暴露出当时的监督机制脆弱到了何等程度!面对地方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和亡命之徒,中央的监督力量显得如此孤立无援。 官官相护的“铁幕”:从伪造现场、销毁证据,到买通府、道、乃至总督衙门的官员出具虚假报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不是王伸汉一个人能办到的,这是一张庞大而高效的“保护网”。地方官僚集团为了共同的“安全”,默契地选择了包庇和隐瞒,把“铁案”的印章盖在了弥天大谎上。所谓的“官印确凿”,恰恰成了集体腐败最讽刺的注脚。要不是死者家属拼死一搏,这冤案就石沉大海了。 基层权力的失控:一个县令,就敢如此无法无天,视国法如无物。这反映出清朝中后期,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基层官吏的控制力已经严重削弱。天高皇帝远,地方“土皇帝”们在自己的小王国里,为所欲为。 最后的结局?嘉庆皇帝震怒之下,严惩了涉案人员:主犯王伸汉、包祥斩立决;直接动手的李祥、顾祥、马连升被处以极刑(凌迟处死);收受贿赂、包庇罪犯的淮安知府王毂绞刑;负有领导责任、失察的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革职流放。看上去是正义得到了伸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