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起义困难重重,特务公然放话:参加的人,没有好下场 董其武1899年出生在山西

历史脑洞 2025-07-14 04:42:33

绥远起义困难重重,特务公然放话:参加的人,没有好下场 董其武1899年出生在山西河津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祖父去世后欠了一屁股债,父亲常年在外拉炭还债。他小时候靠外祖母接济,还在舅舅的私塾里读了点书,背《三字经》《百家姓》,算是有点文化底子。17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有人看他写诗写得不错,资助他去县城读高小。他接触到《天演论》这种进步书籍,脑子里开始有救国救民的想法。 1919年,他跑到太原,加入了阎锡山的学生兵团,开始学军事。1924年,他投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打过北伐。1928年,他跟着傅作义干,慢慢混到上尉、少校,后来当上团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动请战抗日,1933年长城抗战打得硬气,1936年绥远抗战一战成名,被叫“抗日英雄”。到1946年,他当上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手握几万部队,地位不低。1949年,国共内战到了关键时刻,他决定带着部队起义,这一步可不好走。 除了这些,特务还想拉拢董其武西撤。7月19日,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和空军司令王叔铭跑到陕坝劝他,说西撤到缅甸是条活路。董其武表面点头,心里有自己的算盘。他派忠心的独立第7师师长张世珍守住河套关键点,不让部队乱跑,还顺手从国民党那弄了1900两黄金和部分欠饷。这招既稳住了军心,也拖住了特务的计划。 董其武不是光靠运气过关的,他有脑子,也有胆子。面对特务的威胁,他先稳住部队,开会跟军官们讲清楚起义的好处,说这是唯一出路。他还派人去南京拖时间,表面上是争取物资,实际上是麻痹国民党高层。参谋长樊折桂跑了一趟南京,带回点黄金和银元,解了燃眉之急。 1949年9月19日,包头鹿城宾馆,董其武和36个将领签了起义通电,正式脱离国民党,投向解放军。这一天,绥远军民都松了口气。起义后,他当上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忙着整编部队、安顿地方,干得挺稳当。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董其武又上战场。他把绥远起义的部队改编成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当司令员,带队去朝鲜干后勤支援。1951年初,部队在炮火下修机场,干得又快又好,毛主席都表扬他。朝鲜那边还给他发了勋章,他手下6000多人也得了表彰。1955年,他被封为解放军上将,算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将之一。后来他干过绥远军区副司令、第69军军长,还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辈子都在忙国家的事。1980年,他81岁时加入共产党,1989年去世,活了90岁,死后葬在八宝山。

0 阅读:9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