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钱玄同教授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学校有一个绰号,很俗气,但他却哈哈大

如梦菲记 2025-07-14 14:53:39

上世纪20年代,钱玄同教授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学校有一个绰号,很俗气,但他却哈哈大笑,把绰号变成了真名,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名字之后响彻中华大地,无人不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一所学校里,学生们正在为一场运动会做准备,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少年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个头不高,却身手敏捷,短跑、跳高、掷铅球样样在行。   在操场上,他像一头小野兽一样来回奔跑,呼吸沉稳有力,久而久之,他的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强”,意思是排行老三,身体强壮,运动特别出色。   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的父亲钱玄同,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为这个儿子取名“秉穹”,寓意秉承苍穹,希望他胸怀广阔,有大志向,这个名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下的,文雅而富有象征意义,但学校里没几个人用这个名字,同学们都习惯喊他“三强”。   有一天,钱玄同无意中看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三强收”,他觉得好奇,便问了儿子,得知这是孩子在学校的外号后,他并没有生气,他静静思考了一会,便决定将这个绰号变成真名。   他认为名字是用来让人识别和记住的,既然这个称呼已经深入人心,且朗朗上口,不如顺势而为,他带着儿子去办理了改名手续,从此,钱秉穹变成了钱三强。   钱三强很快适应了这个新名字,他仍旧像以前一样在学校活跃,继续在各类体育项目中拿奖,除了身体素质突出,他在学习上也慢慢显出潜力,他不太喜欢死记硬背,但对科学有种天然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后来又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读一年级,他选择了物理这条路,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为他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强大,科学技术必须先进。   在清华,他遇到了物理教授吴有训,这位老师的讲课方式深深吸引了他,一次共振实验让他第一次真正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逻辑和美感,之后,他更加努力地钻研物理,并最终获得推荐,前往法国继续深造。   他到了巴黎,进入了居里夫妇创办的实验室,跟随他们的女儿伊莱娜·居里学习,在那里,他开始接触云雾室实验,用最基本的设备观察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   实验条件虽然简陋,但他细致认真,经常为了一个实验在实验室里连夜工作,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他拍摄到了铀核三分裂的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云雾室观察到这种现象,这项发现让他在法国学界引起了关注,也让他拿下了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项。   尽管事业刚刚起步,他始终心系祖国,1948年,他决定回国,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科研设施极为匮乏,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从头开始建设。   他参与组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打基础,他带着团队到西北选址,白天顶着烈日测量地形,晚上在帐篷里点着煤油灯画图纸。   那个年代物资紧张,实验所里常常连最基本的器材都没有,有人饿得在本子上画馒头解馋,他就把自己配给的粮票和黄豆分给年轻同事吃。   他从不抱怨,只是不断鼓励大家,说国家的明天会更好,只要我们现在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会迎来突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也试爆成功,这两项壮举背后,有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与付出,而钱三强正是这支队伍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不仅参与科学研究,更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设施筹备等方面尽心尽力,他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总是说是集体的力量成就了一切,晚年时,他住在北京的一栋老楼里,每天早上还坚持阅读学术期刊。   他的书桌上挂着四个字:“从牛到爱”,这是父亲钱玄同送给他的,鼓励他从勤奋到智慧,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他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不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   1992年,钱三强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人们在他的抽屉里找到一封陈旧的信,是当年“太弱”同学写给“三强”的那封信,信纸已经泛黄,但“太弱致三强”的字迹依旧清晰。   这封信,就像一把钥匙,见证了一位科学家的成长轨迹,也见证了一个父亲用豁达与远见,为儿子点亮人生的那一刻。   一个被认为俗气的绰号,因为一次开明的决定,成就了中国核物理的一面旗帜,这个名字,从校园操场开始,一路走到了共和国的丰碑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钱三强故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0 阅读:83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