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5 11:08:59

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3块墓碑已经倒塌,而上面雕刻的文字,让留学生肃然起敬,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点赞的大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偶然发现五块严重破损、向东倾斜的墓碑。 他将照片发到网上,引发关注。 同年5月,英国华人企业家协会率先倡议修缮。 此事迅速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在国家力量推动下,历时两年(2017-2018),墓地得到精心修复。 人们不禁要问:这五位长眠异国他乡的是谁? 为何祖国如此牵挂? 答案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后的晚清。 国势衰微,列强环伺。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推动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以图自强。 为增强海军实力,李鸿章多次考察后,斥巨资向英国纽卡斯尔市著名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购了“超勇”、“扬威”、“致远”、“靖远”等先进军舰。 军舰建造期间,清政府从北洋水师选派二百多名优秀官兵赴英接收军舰并学习操作技术。 远渡重洋的水兵们遭遇了严峻挑战。 巨大的环境差异(饮食、气候)导致许多人水土不服。 尽管尽力救治,仍有五位年轻水兵不幸病逝他乡。 他们是:福建福州府的袁培福、顾世忠,安徽潜山籍的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 按传统,逝者应归葬故土。 但现实困难重重:军舰交接未完成、学习任务未结束、长途海运遗骸风险巨大(易腐引发疫情)。 经慎重考虑并与清廷驻英公使馆协商,带队官员无奈决定就地安葬。 清廷公使馆在圣约翰墓园购置墓地。 葬礼上,官兵们怀着悲痛安葬战友。 为让逝者灵魂能遥望故国,他们特意将所有墓碑朝向遥远的东方——中华大地的方向。 时光荏苒近三十年。 1911年,时任清朝舰政司司长的程璧光,奉命率“海圻”号巡洋舰赴英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 典礼后,程璧光特意率官兵前往纽卡斯尔凭吊这五位前辈。 目睹墓地历经风雨已显荒芜,程璧光安排人员进行了修葺整理。 完成英国任务后,程璧光又率舰访问美、古。 当“海圻”号返航临近祖国时,却传来清廷覆灭、民国成立的消息。 国是骤变,军阀混战,那段历史连同纽卡斯尔的墓地,似乎被遗忘在时间长河中。 直到2016年,留学生的偶然发现,才将这段尘封历史带回视野。 五座墓碑历经百年,风化、开裂、倾倒,碑文模糊,但那朝向东方的凝望,仍深深触动了国人的心。 经中英核查历史档案,确认该墓地系清政府购买,所有权归属中国。 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访英关注及中国驻英使馆努力下,中英就修缮达成共识。 中国政府专项拨款,于2017年启动专业修复,2018年竣工。 修复后的墓园焕然一新。 五块墓碑整齐排列于平台上,中央矗立着刻有事件始末及五位水兵姓名、籍贯的中英双语纪念石碑。 平台铺设砖石,四周加装护栏。 这片曾经荒废的角落,成为铭记近代海军先驱及海外游子家国情怀的场所。 它印证了国家从未遗忘为国远行、客死异乡的普通士兵,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复兴的历程。 每一次修缮与凭吊,都是对先辈的告慰,亦是民族记忆的传承。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北洋水师的英国墓地背后——中国海军与纽卡斯尔的殊缘》)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