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新人生中的最后岁月,是在一间阴暗狭窄的牢房里度过的。其实后来参观过这间牢房的

优优谈过去 2025-07-15 12:47:45

张志新人生中的最后岁月,是在一间阴暗狭窄的牢房里度过的。其实后来参观过这间牢房的人,没有一个人不会感到唏嘘......因为那是张志新坚贞不屈最好的见证。 [凝视] 一张1975年的黑白照片,记录下了张志新在沈阳监狱的最后身影,这位曾经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的女子,穿着打了补丁的囚服,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敢于说真话的代表。 辽宁省档案馆里,静静保存着张志新的档案照片,照片上的她穿着棉囚服,肩部有补丁,这是她在沈阳监狱10号牢房留下的影像记录。 这间不到十平米的牢房,现在是沈阳监狱旧址纪念馆的重点展示区,墙上有几道浅浅的刻痕,虽然档案没有明确记载来源,但参观者总会在这里停留很久。 1950年,天津师范学院毕业的张志新因为俄语特长,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4年,她成为全国人大翻译处的工作人员,还在天安门观礼台拍过照片。 谁也没想到,14年后的1968年,这个曾经的翻译会在盘锦干校的学习会上站起来提问:“老革命怎么都成了走资派?”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一周后,专案组的审讯记录显示,张志新不仅拒绝揭发同事,还写了七页材料质疑当时的做法。 1969年,她被正式隔离审查,审查决定书上有人批注“冥顽不化”四个字,这些原件现在还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里。 进入沈阳监狱后,张志新被关在10号牢房,据1979年平反时的档案记载,她在狱中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多次受到处罚。 1973年春节后的档案显示,因为在墙上刻字,张志新被采取了固定措施。医疗记录显示她的左手曾受伤,但她对医生说“正好练右手写字”。 同监舍的人后来在调查中说,张志新经常在草纸上写东西,有时用盐水当墨水。她的笔记本被撕碎后,还会把纸片收集起来继续写。 1975年4月3日,死刑判决书下达。判决书原件上“立即执行”四个字的墨迹清晰可见,现在还保存在档案馆里。 行刑前的档案记录显示,监狱方面接到了“防止发声”的指令,具体的执行过程,在1979年平反时的调查报告中有记载。 张志新留给丈夫曾真的告别信,直到1985年才从档案袋里被发现,信的最后写着:“告诉孩子们,妈妈的眼睛永远看着太阳。” 1979年3月31日,辽宁省委在省委礼堂为张志新举行追悼大会,她70岁的母亲郝玉芝颤抖着展开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十六个字:“探求真理,贵在实践,忠骨毁灭,浩气长存。” 追悼会上,工作人员展示了张志新在狱中穿过的那件囚服,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说:“她不是烈士,谁是烈士?”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回龙岗革命公墓的纪念碑上。 任仲夷在1979年3月9日的省委常委会上力主为张志新平反,他认为,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纪念。 平反后的调查显示,张志新在狱中曾经批评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一些做法,审讯档案记录了她对那个年代一些现象的质疑和思考。 1980年,中央纪委在对相关责任人的审查中,确认了张志新案中一些具体措施的批准过程。这些档案材料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在沈阳监狱旧址已经成为纪念馆,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感想,大多数人都被这段历史深深触动。 10号牢房的复原场景保持着当年的样子:水泥地面、破损的草席、墙上的刻痕。参观者站在这里,很容易想象当年发生的一切。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很多参观者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她要坚持?在那样的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需要多大的勇气? 张志新的女儿林林后来回忆说,母亲从小就教育她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说违心的话。” 从天安门观礼台上的笑脸,到监狱里打补丁的囚服,张志新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坚持真理。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人敢于说真话。 牢房窗外,当年张志新看到的麻雀依然在飞翔。它们越过新栽的松柏,飞向没有铁丝网的蓝天。历史的伤痛在慢慢愈合,但那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褪色。 你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勇气最值得学习?   信源: 北方网——张志新:坚持真理的斗士(图);光明日报——冤情与昭雪

0 阅读:26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