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再遥望香港了!1990年,深圳GDP总量才171亿元,而此时香港的GDP总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5 16:40:53

深圳不再遥望香港了!1990年,深圳GDP总量才171亿元,而此时香港的GDP总量却高达769亿美元,可以说是完全碾压,可到了2024年,深圳GDP高达3.68万亿元,可香港却只有2.9万亿元,和深圳的差距越拉越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曾几何时,深圳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靠近香港,却远远落在这位“东方之珠”的身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被选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这座城市从零起步,几乎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它没有现成的产业基础,也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划,甚至连城市的轮廓都未曾清晰,可也正是这种“空白”,给了深圳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香港正处于它最辉煌的时期,高楼林立、金融兴盛、物流发达,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全世界资本和人才向往的热土,在那个年代,香港的GDP是深圳的几十倍,经济体量和城市建设都遥遥领先,香港依靠自由港和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系,发展出了以金融、贸易和地产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那时候的深圳,仿佛只是站在岸边,遥望着海那边的繁华。   但时代的风向在悄悄改变,深圳凭借政策松绑和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它开始从制造业起步,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电子加工、通信设备、自动化工厂等逐渐铺展开来,到了2000年代,深圳的经济已经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而是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像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企业相继从这里成长起来,不仅在国内具备极强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同样打响了名声。   与此对应的是深圳对科研投入的逐年加码,它将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推高到GDP的5%以上,这是一个在中国城市中极为罕见的数字,全国超过2.5万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扎根于此,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被不断压缩,深圳不仅仅是生产产品的基地,更是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的热土。   而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圳也没有忽视城市本身的建设,交通网络快速铺开,地铁、高铁、城际铁路无缝对接,城市治理不断优化,各类便民服务数字化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生态环保也成为重点项目,河流整治、公园建设、绿色建筑标准层层推进,城市的宜居指数逐渐提升。   深圳的发展还离不开它的人口结构,到2024年,深圳的人口超过1780万,其中大量是35岁以下的年轻工程师和创业者,这群人是城市的“发动机”,他们愿意加班、乐于尝试新事物,也更能接受失败,深圳的文化就是“鼓励试错”,失败不是耻辱,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种氛围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反观香港,虽然依旧保有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长期依赖金融与地产的经济结构显得越来越单薄,金融业在香港GDP中所占比重过高,意味着一旦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香港的经济就会受到直接冲击,2025年初,香港的银行业遭遇了大规模裁员,恒生银行的坏账率甚至一度飙升至6.12%,这让人们意识到,高息环境之下,中小企业难以承压,而金融体系也未能提供足够的缓冲。   更让香港头疼的是空间的限制,全市只有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争夺长期白热化,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为香港年轻人最沉重的负担,也让许多企业难以维持运营成本,这种土地紧张压抑了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尽管香港也提出了北部都会区、河套合作区等规划,但实际推进过程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   在科研投入方面,香港也显得力不从心,到2024年,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依然未能突破1%,相比之下,深圳的研发强度已经远远甩开了香港,即使香港设立了与深圳联动的科创合作区,实际落地的项目和资金体量仍然有限,当深圳已经在推广电动汽车、建设低空飞行器产业、打造智能充电网络时,香港仍在讨论如何布局充电桩和基础设施。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香港的人口约750万,且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口的外流和出生率的持续走低,使得劳动力市场逐渐紧张,创新活力也在下降,许多年轻人选择前往深圳或其他内地城市发展,留下的是一个逐渐老去的城市,相比之下,深圳的年轻化人口结构恰好形成了对比,也成为推动其持续进化的关键力量。   深港之间的差距,已经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超越,更是发展逻辑和制度设计上的分野,深圳的发展模式强调“科技—产业—金融”的闭环循环,技术牵引产业,金融服务技术,再反哺产业升级,而香港仍旧依赖传统的金融资本运作,缺乏对实体经济的深入介入,在深圳,科技成果可以迅速落地应用,企业可以依托产业链快速扩张;而在香港,即便有创新点,也往往缺乏转化的路径和落地的土壤。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