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第4兵团参加渡江战役,作战科长彭一坤“擅作主张”,将兵团副司令的命令扣下,战后,副司令特别生气,狠狠批评了彭科长,谁料陈赓司令听说后,却把彭科长叫来,笑着讲:“我要给你记大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4月,长江两岸战云密布,渡江战役一触即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肩负着突破九江以东江防的重任,整个局势紧张而复杂,这支部队面前的,不只是地形和火力的挑战,更有战场上极其微妙的命令传达与执行的问题。 随着第一波部队成功渡江,前线不断传回捷报,指挥部也迅速组织后续部队跟进,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一个叫“马挡”的关键地形进入了指挥层的视线,马挡地势高,位置险,是整个战役右翼的屏障,一旦失守,敌人的反扑可能会对渡江部队造成重大威胁,兵团司令员陈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立刻下达命令:必须尽快占领马挡,构筑防线,保护整个战役的侧翼安全。 担任作战科长的彭一坤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通过电台联系周希汉军长,要求调派部队执行这一任务,此时,情况却出现了变化,周军长的部队刚刚在滩头站稳脚跟,全部投入了向敌纵深追击的战斗中,压根没有预备力量可调,若要重新调回部队,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时间紧迫,马挡可等不起。 彭一坤的反应极快,他知道,这不是坐等部队返回的时候,就在这时,他想到李成芳军长的部队刚刚登陆,尚处于整顿阶段,他迅速前往联系李军长,说明急迫情况,李成芳当即决定,抽调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紧急向马挡进发。 部队连夜出发,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硬是抢先一步占据了马挡,守住了战役右翼的关键位置,第二天,彭一坤赶上指挥所,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按理说,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准,本应是件值得表扬的事,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兵团的一位副司令得知马挡的任务并非由原命令指定的部队执行,顿时勃然大怒,他坚持认为,必须由周希汉军长亲自调派部队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违反作战纪律,于是,他下令彭一坤立刻通知周军长,重新派部队前往马挡执行任务。 面对这样的命令,彭一坤陷入了两难,马挡已经有部队驻守,再派一支过去,不仅浪费力量,还可能引发现场指挥混乱,他尝试说明情况,但副司令态度坚决,命令必须执行,最终,彭一坤和参谋们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暂时不发出这道电报,他们找了一个理由——通讯线路受阻,电报暂时发不出去。 几天后,战局进一步发展,解放军节节推进,马挡防线稳固如初,副司令获悉命令未被执行,勃然大怒,将彭一坤狠狠批评了一通,认为他擅自违抗命令,破坏了指挥体系,在战场上,命令的严肃性不容置疑,这是铁律。 然而,事件传到陈赓耳中后,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处理方式,陈赓了解了整个经过后,并没有指责彭一坤,反而肯定了他的判断,在他看来,一个高级参谋,能在紧要关头分清轻重缓急,保证任务完成,才是最重要的,他明确表示,要为彭一坤记一次大功。 这件事情在部队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严格的军纪与实际战场需求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彭一坤的做法,显然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若马挡失守,他将难辞其咎;而即便任务完成,如果上级不能理解他的初衷,他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处分。 而就在马挡事件发生的前后,部队驻扎在湖北麻城附近,另一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件也在悄然发生,这次不涉及枪炮,而是一段跨越十九年的亲情。 当地一位盲人老太太,在听说解放军进驻后,坚持让人扶着她走到部队驻地,她要寻找自己的儿子,一个十九年前参军后再无音讯的红军战士,老太太虽然看不见,但耳力极好,她从群众口中打听到部队里有熟悉的名字,便满怀希望地前来探问。 战士们查找名册后,惊讶地发现老太太要找的人,竟是现任师长徐其孝,这位从十四岁起便投身革命的将领,经历了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路从战士成长为高级指挥员,这一重逢,像是命运在烽火中开了一扇窗,也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之外最柔软的部分。 老太太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红军走后,国民党展开了疯狂的清剿和报复,她的家人几乎被全部杀害,她因为外出才躲过一劫,但眼睛却因为常年哭泣失明了,从那以后,她靠乞讨为生,一边苟延残喘,一边打听儿子的消息,十九年过去,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徐其孝眼含热泪,将母亲搂在怀里,这是他多年戎马生涯中最温暖的时刻,但他也清楚,战斗还未结束,自己必须继续前行,他把母亲托付给地方政府照料,随即又带领部队奔赴前线,参加即将打响的渡江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徐其孝的部队冲锋陷阵,最终攻克了南京总统府,当胜利的红旗在总统府上升起,那位多年来坚守信仰的老兵,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在这笑容背后,是他再次与亲人分别的选择,是个人情感与国家使命之间的权衡。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军第312师迅速溃败,敌师长李长亨被俘。干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