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节,毛主席最后一次看电影,刚刚开场十分钟,毛主席突然抽噎了起来,紧接着情绪崩溃,老泪纵横...... 1976年春节的那天夜里,毛泽东坐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放映厅里,神情有些异样。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屋外的鞭炮声时不时响起,年味浓重,可是屋里安静得出奇。毛泽东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主动提起要做什么了,整个人瘦得几乎只剩骨架,呼吸时连胸口都跟着一点点上下起伏。他开口说想看一部电影,名字叫《难忘的战斗》。 这是一部讲粮食采购队的影片,改编自孙景瑞的小说,原来叫《粮食采购队》,1973年改名了。说不上特别有名,更不是大众娱乐那类热片,但毛泽东点名要看。工作人员立刻去找了拷贝,把投影设备安置好。屋子不大,灯光暗着,医护和卫士都不出声,只怕惊扰了他这点难得的兴致。 电影刚开场没多久,镜头一闪,解放军的队伍从远处开进城市,市民夹道欢迎,锣鼓喧天,人群中有人挥着红布条,也有人抱着孩子站在高处使劲张望,嘴里大喊:“解放军来啦!”那一刻,毛泽东的眼睛湿了。谁也没想到,短短十分钟,他突然就抽噎了起来,嘴唇哆嗦,整个人控制不住地发出低低的哭声,接着就是一阵无声的颤抖。 他问旁边的护士吴旭君,那年迎接解放军入城的学生里,有没有她。吴旭君点了点头,眼泪也止不住往下掉。气氛凝固了,谁也不敢出声,电影还在继续放,可没人再看得进去。医护人员匆匆停了片,怕毛泽东情绪起伏太大,对身体不好。可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靠着椅背,泪水沿着脸颊一直流,一直流。 那泪水里装着什么?不只是对过去的回忆,也不只是老年人情绪脆弱的表现,更像是他这一生走过的路在那个瞬间被影片重新激活了。《难忘的战斗》讲的是1949年前后的故事,一座刚刚解放的江南城市,国民党特务化装成粮商,企图通过操控粮源卡住新政权的咽喉。解放军购粮工作队的田文中率队深入敌区,不光要从敌人手中抢到粮食,还要识破敌人的一连串圈套。敌人不再是穿军装的兵,而是穿长衫、戴眼镜、笑脸相迎的“经理”,他们不开枪,却更阴狠、更诡谲。所谓“代而不办”“借仓屯粮”,说到底就是拖字诀,让新政权在城市立不住脚。 田文中手里没多少人,靠的是群众。他一边识破敌人伎俩,一边组织老百姓配合收粮、护粮、运粮。船夫、老农、小商贩,一个个都成了这场战斗的无名英雄。有的自己都吃不上饭,却愿意把家里最后一袋粮食拿出来给工作队。有的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识破特务的把戏,保住了一船粮食的安全。 敌人也不是没有反扑。他们放火烧仓库,假扮解放军到处抢粮,甚至在运输线设卡断路,试图制造混乱。可田文中一点一点把局势拉回来。影片最后,他和部队设了一个局,引出内鬼,成功让潜伏的特务露出马脚。土匪被打散了,敌人一一落网,只留下那个最隐蔽的“帐房先生”坐在粮行里继续打算盘,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这个结尾没交代清楚,甚至有些让人不安。但它不是没讲完,而是故意留白。说明了敌人不会一下子消失,斗争也不是一锤子买卖。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过,打下江山不难,守住江山最难。那个“帐房先生”坐在那里,其实是在提醒观众,革命胜利了,但革命精神不能松。 正因为这层深意,毛泽东才对这部片子动了情。他看见的不只是银幕上的田文中和敌特斗智斗勇,而是看到了解放后的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想到的是,那些曾经和他一起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的战友,如今一个个都不在了。周恩来刚去世没多久,他自己也已是灯油将尽。而他身边的人,多是年轻一代,对过去的那一切,大多只存在书本和传说里。 影片中的人民,对解放军那种不掺杂质的信任和依靠,那种“你为我撑天、我替你护粮”的信念,触动的不只是记忆,更是一种信仰的共振。他问吴旭君是不是也曾在迎接解放军的队伍里,不只是出于好奇,而是想确认,那种纯粹是否真的存在过。 从1949年走到1976年,毛泽东看到了太多的变与不变。有些东西还在,有些东西已经变了。他知道时代在往前推,也知道有些理想很容易被时间冲淡。看这部电影时,他不是在缅怀胜利,而是在提醒自己,那场胜利之后的艰难和代价不能被遗忘。 而他落泪的那一刻,也不是脆弱,是一种迟来的确认。他确认,那个曾经风雨飘摇的新政权是如何靠一袋袋粮、一条条船、一位位百姓的支持才站住脚的;也确认,他毕生所追求的那些理想,哪怕在晚年风浪不息中依然被一部分人坚守着。 影片里有句台词,说“我们依靠着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就一定能够办到”。这句话放在当年的电影里不稀奇,可对毛泽东来说,那不是一句口号,是他从井冈山一直走到中南海亲眼见过的现实。他看见那些群众,他信过他们,他也知道,只有他们,才是真正不可背弃的依靠。 那场观影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看过电影。几个月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2年,毛主席约谈陈云一个小时,22天后陈云婉拒开会。提出:自己的心脏功能很
【4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