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耗费8.5亿、拦腰炸平65座山,造出吞吐量最少的机场,美国专家得

提莫说热点 2025-07-18 12:53:11

2008年,我国耗费8.5亿、拦腰炸平65座山,造出吞吐量最少的机场,美国专家得知后专门来机场检测,不料检测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那年,我国西南的深山里炸响了一声炮,美国专家听到消息后直摇头:“这地方建机场?简直是烧钱!” 可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这座曾被嘲讽“客流量不如长途汽车站”的机场,竟成了撬动地区经济的杠杆。 河池,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山区小城,喀斯特地貌把这里锁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老百姓出趟门,得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十几个小时。 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就梦想着修一座机场,可勘探队跑遍方圆200公里,愣是找不到一块平地。最后,工程师们一咬牙:“没平地?那就把山炸平!” 他们在海拔677米的见塘山选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得削平65座山头,填平23条深沟,最高的山头要削掉87米,最深的沟谷得填126米。 爆破专家至今记得当时的压力,山体是坚硬石灰岩,普通钻头打进去就冒火星。 他们改用“微差爆破”,每次炸药用量精确到公斤,多一分可能震塌山体,少一分等于白干。 整整五年,300多次爆破,2.8万吨炸药,2800万立方米土石,这些土石铺开能填满4000个足球场。 更绝的是地基处理,80吨重的夯锤从20米高空砸向地面,每个点位夯击300次,硬是把松散的碎石砸得比水泥还结实。 2014年通航时,跑道两头就是300米深的悬崖,飞机起降像在航母甲板上操作,飞行员得接受特训才能上岗。 头一年旅客吞吐量才8000多人次,网友调侃“机场保安比乘客还多”。 可谁都没想到,这座“赔钱货”悄悄改变了河池的命运。 过去山里的土特产运到重庆得一天,现在1小时20分钟直达,山茶油销售额8年翻了8倍。 游客坐着飞机来看喀斯特地貌,2023年旅游收入冲到420亿,是通航前的20倍。 最让人意外的是,当年削山时竟挖出价值2亿元的铅锌矿,填坑的废石料也被加工成建材,反哺了工程成本。 如今机场年吞吐量已达52万人次,虽然在全国排不上号,但对深山小城已是生命线。更关键的是,它成了中国发展“低空经济”的试验田。 今年7月,小鹏飞行汽车在这里首飞成功,未来还要建低空旅游基地、航空产业园。 美国《工程新闻纪录》的记者再访河池时,看着悬崖边的跑道感叹:“中国人总能把‘不可能’变成‘教科书’。” 这座机场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盈亏计算。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被大山封锁的河池,也让世界看到,有些投资,短期看是“傻大黑粗”,长远看却是“四两拨千斤”。 信息来源: 广西新闻网2014.8.29河池机场正式通航 开山辟地建成"山顶航母"(图) 中国民航局官网《河池金城江机场正式通航》 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 广西发改委网站《河池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0 阅读: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