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冬天,苏联解体像一堵高墙轰然倒塌,墙那边的乌克兰突然发现自己手里攥着一堆宝贝,35%的苏联军工遗产、3600多家军工企业,还有成千上万造航母、搞导弹的顶级专家。 可这些国宝级人才转眼成了多余的人,工厂停工,工资发不出,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工程师开起了出租车,黑海造船厂的总设计师瓦列里·巴比奇在街头摆摊卖旧书,锅里连面包渣都见不着。 西方国家闻着味儿就来了,甩出天价条件,月薪五千美金,住洋房,专车接送。九十年代这数目能让乌克兰人惊掉下巴,可真正跑去西方的专家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反倒是中国,默默接住了两百多位乌克兰专家,还让他们一待就是三十多年,最后在采访里嚎啕大哭,这故事背后藏着比钱更金贵的东西。 西方的高薪像掺了水的酒,尝过才知道不对劲。美国挖人时嘴上说得好听,转头就把专家当技术小偷防着,核心项目连边都不让碰。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被挖去美国,四五年后技术榨干就被扫地出门,连申诉的地方都没有。 更扎心的是,五千美金在西方交完房租水电,剩下的钱只够紧巴巴过日子。韩国开价两千到四千美金,结果专家去了发现连科研都做不成,而且语言不通只能干体力活。 中国给的待遇乍看没西方阔气,可每一分钱都透着实在。陕西圈了120平方公里的地,照着乌克兰的厂区和生活区原样复刻,红砖房、俄语学校、斯拉夫风味的食堂,连街角的邮筒都一模一样。 专家们拖家带口落地时,孩子直接插班入学,家属安排进附近工厂,厨房里还备好了乌克兰人离不开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最让这群技术狂人动心的是,中国真敢把身家性命交到他们手里。瓦列里·巴比奇在乌克兰失业三年,到中国直接成了辽宁舰改造的核心顾问,苏联时期没造完的“瓦良格号”图纸,被他从旧书摊捡回来铺满了青岛办公室的桌面。 信任这东西,给足了能当饭吃。动力专家金琴科·彼德罗维奇在基辅开了三年出租车,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带着团队攻克涡扇发动机技术。 他常念叨:“在这儿,我终于又能做回科学家了。”中国同事管这叫老金头,他听着比前苏联专家还顺耳得多。 在陕西的专家社区里,周末总见乌克兰老头和中国大爷下象棋,老太太们组团跳广场舞,过年一包饺子。 三十多年过去,两千多名专家和家属再没离开,有人退休了还带着中国徒弟搞研发,说“在苏联没实现的梦想,在这儿全成了”。 那些采访里的眼泪,一半是想起在乌克兰啃黑面包的日子,一半是感慨在中国被当自家人对待。西方要的是技术,中国要的是人才。航母阻拦索、运-20的大推力发动机、高铁新材料,这些硬家伙背后站着乌克兰专家的影子。 可他们更爱提的是中国同事结婚时非要拉他们喝二锅头,是社区里那棵和故乡一模一样的椴树,是生病时单位领导凌晨跑来医院垫医药费。 三十年后再看,当年抢人才的国家里,中国下的是一盘大棋。美国靠钞票,俄罗斯靠情怀,唯独中国把人心和事业捆在一起喂饱。 现在西安的乌克兰社区墙上还挂着标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故乡”,后面被调皮的孩子用粉笔加了句“现在有两个”。 对此您怎么看呢? 官方信源: 钱江晚报——专家回忆“双引”往事:一箱二锅头换来高技术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
提莫说热点
2025-08-08 10:15: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