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立马把手枪上交,谁知,下一刻就被抓了起来! 高志远1907年出生在河北滦南县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家境不错,七岁起上私塾,边念书边练武术和枪法,练得有模有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他坐不住了,卖掉家里的地,凑钱支援抗日。 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他在家乡拉起200多人的队伍,打算当义勇军冲上前线,可半路遇上土匪,队伍散了,他只能发钱让大家回家。没灰心,他继续联系当地人,组建自卫团,表面上装成民团,暗地里准备抗日。 1935年,他跟北平学生王仲华合作,干掉汉奸刘佐洲,那次行动干净利落,直接端了汉奸的老窝,震动了当地伪军。这事让他名声大噪,成了冀东抗日的中坚分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积极响应号召,扩大队伍,准备大干一场。 1938年冀东暴动爆发,他当上抗日联军总司令,领导第一路军,带了2万多人,占了暴动主力的一大半。他们袭击日伪据点,破坏桥梁和车站,搅得敌人鸡犬不宁。尽管暴动后期损失惨重,但他带着残部西撤,加入八路军序列,继续打游击。谁知好景不长,1939年就出事了。 高志远那次会议,本是冀热察挺进军军政委员会的例会,讨论部队部署。萧克作为司令,主持会议,其他成员包括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和邓华。高志远带枪进场,萧克注意到后,让他上交,他照办了。没想到这成了导火索,有人报告高志远勾结吴佩孚,意图投敌。 报告来自他的秘书陈飞,提到高志远私下联系吴佩孚要粮饷,没向上级汇报。萧克决定严查,委员会开会表决,三票同意拘捕,两票反对。宋时轮和邓华不同意,认为证据不足,得再调查。可多数通过,高志远被隔离审查。他否认指控,但根据国民党时期的汉奸罪条款,判定有罪。 1939年4月27日,他和参谋长李荣久一起被处决。这事在当时敌我斗争激烈背景下发生,高志远确实有不汇报的举动,但是否真投敌,事后有争议。萧克坚持处置,可能是担心部队分裂,高志远想带队回冀东,不愿留在平西。结果,这枪决直接重创了挺进军,暴露了内部信任危机。 冀东抗联支队官兵本来就思乡,司令一死,很多人觉得寒心,跑了大半,只剩一千多人编成第十团。萧克的决定虽有依据,但操作仓促,酿成苦果。 事件后,挺进军内部乱套了。宋时轮和邓华跟萧克闹翻,前者回延安,后者去晋察冀帮聂荣臻。邓华离开时,要回老部队,萧克只同意给一个团,另一个团留下来。折腾一年,部队从8000人缩水到3000多,士气低落,没精力打仗。 1940年,萧克派程世才带第七团去平北开拓,可刚出门就遭日伪军围堵,损失几百人,退回平西。敌人趁势进攻,挺进军勉强守住,但控制区缩小到涞水县西部半个县,大多是山区,人口少,补给难。征兵和军需都成问题,部队勉强维持。程世才不久也调走,当抗大分校校长。挺进军就这样困在小块地盘,再也没法扩张。 1942年2月,番号撤销,萧克调到晋察冀军区当聂荣臻副手。那三年,他本有机会建大根据地,至少跟晋察冀平级,可内耗太多,错失良机。高志远事件是主因,削弱了实力,还丢了邓华宋时轮这样的将才。萧克后来反思,这段经历是他的滑铁卢,影响了战功积累。 萧克离开一线后,转入幕后工作。抗日后期,他在晋察冀负责后勤和训练,稳固根据地。解放战争末期,重返前线,当四野参谋长,协调大兵团作战,参与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规划。 1955年授衔,上将排第一,资历摆在那,但没大将,主要因为没当过正兵团级主官,冀热察没建功,还站过几次队错位,比如长征时跟张国焘走近。萧克自己说,一生三次站错队,影响了仕途。新中国成立后,他管国防部训练总监部,推动军队现代化,编教材,建学校。晚年写回忆录,详述高志远事件,承认处置有问题,但强调当时形势复杂。高志远结局悲剧,他本是冀东暴动英雄,贡献大,却死于内部斗争。 整个事件反映了抗日时期复杂性,一方面打鬼子,一方面内部有摩擦。高志远想回冀东打,萧克要统一指挥,矛盾升级成悲剧。萧克能力强,但人事处理欠火候,导致挺进军崩盘。 历史看,这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大环境压力下的事。日军扫荡猛,部队补给少,容易生猜忌。高志远联系吴佩孚,本意要资源抗日,但没汇报,酿祸。萧克表决枪决,少数服从多数,可两票反对说明有分歧。事后,宋邓离开,证明处置后遗症大。挺进军撤销,冀热察并入晋察冀,抗日继续,但损失了机会。萧克1955年上将,合情合理。
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
历史脑洞
2025-07-18 14:0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