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可以说,东北深山老林里,正上演着一出怪事,铺天盖地的野鸡多到成灾,当地农民提起它们,脸上却不见一丝喜悦,反而满是愁容:“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曾经人人争抢的山珍,如今成了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这种鸟学名叫雉鸡,过去在东北人的心里,可是“山凤凰”一般的存在,雄鸡尤其神气一身五彩羽毛,绿脖子上镶着白环,顶着晃眼的红冠。 此前它们因为它常年满山跑,吃的是草籽野虫,肉质格外紧实香嫩,是做“小笨鸡炖蘑菇”的上等食材,据说在古代还是皇家贡品,而且漂亮的羽毛能做装饰,本身又不难抓,所以雉鸡一度是许多村民重要的副食和活钱来源。 可好景不长人们对野味的贪婪,加上市场的疯狂追捧,几乎把这种山林精灵吃到了濒临灭绝。 后来为了保住它们,国家在2000年果断出手,一纸禁令将雉鸡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形式的捕猎,法律的红线划得极为严格,谁敢偷猎偷吃,罚款甚至判刑绝不含糊。 起初这道禁令大受欢迎,大家都觉得护住了宝贵的生灵,谁知这块本意良好的“免死金牌”,竟为日后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没有了人类的捕杀,山里的狼、狐狸等天敌又日渐稀少,雉鸡的日子简直好过了头,更巧的是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无意中为它们开辟了大片的乐园和食堂。 短短十来年,东北的雉鸡种群就像滚雪球一样疯长,从当初的稀罕物,摇身一变成了让人头疼的“大祸害”。 但是如今的雉鸡早已不是什么珍稀生灵,而是名副其实的“庄稼祸害”,春播时节,玉米种子刚下地,成群的雉鸡就呼啸而至,像台精准的扫荡机,十粒种子能给你刨走八粒。 到了秋收晾在院里的干菜,挂上墙的玉米棒,都成了它们的自助餐,农民们是看在眼里,愁在心头,蹲在地头嘬着旱烟,话里全是无力感:“眼睁睁看着它们祸害,跺脚吼两声都怕犯法!” 而且雉鸡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仅在田里横行,甚至得寸进尺,大摇大摆地闯进农家院,和家养的鸡抢食,闹得鸡飞狗跳。 有村民拍下视频,一只雉鸡竟直直冲破玻璃撞进屋里,当场“肇事身亡”,留下一地狼藉,面对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入侵者,农民们进退两难。 就算扎个稻草人,不出半个月就被识破,胆大的甚至敢站到稻草人头上示威,有人气不过拉起铁丝网,林业局的电话立马就追了过来。 放狗去追又很快被人举报虐待保护动物,法律的保护伞,此刻倒像一顶套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念得人动弹不得。 不过在这场人与鸡的拉锯战中,人们也在寻找出路,一些脑子活泛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新办法,比如在田边种上雉鸡讨厌的艾草,或者播种后马上盖一层陈土,虽然不能百分百管用,但好歹是一种积极的抵抗。 搭建大棚是物理隔绝最有效的方式,可是成本太高,对需要充足光照的作物也不现实。 好在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松口表示正在研究“限量调控”的可行性方案,希望让这些天天和雉鸡打交道的农民参与进来,共同制定规则。 这场雉鸡之灾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生态保护绝不是简单地挂个牌子、颁布一道禁令就能一劳永逸,任何物种的过度繁衍,都会打破脆弱的生态平衡,甚至可能滋生疫病,威胁公共安全。 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如何找到那个动态平衡的共存点?这道题,远比想象中更难解。 参考资料:野鸡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野生动物却越来越少,野鸡为啥成农村一害.人民资讯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竹篱茅舍享清幽
2025-07-20 14:12:0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