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揭露,竟然在过去14年里,偷偷为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病人垫付

竹篱茅舍享清幽 2025-07-21 13:57:17

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揭露,竟然在过去14年里,偷偷为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病人垫付钱款,并谎称是慈善捐款,直到医院在2019年进行账目检查时,才揭开了这个秘密,此人正是南京肿瘤医院的席玮医生。 在医患关系时常紧绷的今天,高昂的医疗费像一堵墙,横在许多普通家庭的求生路上。 医生们除了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无药可医”,有时还得直面一个更残酷的现实:病人因为“无钱可医”而选择放弃,这种无力感常常拷问着每一位心怀“救死扶伤”理想的从医者。 然而在南京,有位叫席玮的医生,却用自己“偷偷摸摸”的方式,坚持了十四年。 席玮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的副主任医师,他出身医生世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救死扶伤的念头自小就在他心里扎了根,可是当他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 2005年席玮刚当上主治医生,一位农村来的晚期癌症患者独自看病,一听到治疗费用,整个人当场就垮了,那个绝望的眼神,像一根针,深深扎进了席玮的心里。 席玮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钱这个东,真的能成为隔开生与死的门槛,他觉得一个医生眼睁睁看着病人因贫困而等死,这与自己学医的初衷背道而驰,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生,并在此后十四年里,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从那以后席玮每年都会悄悄资助几位经济困难的病人,金额从几千到五千元不等,他总是默默把钱打进病人的住院账户从不留名。 偶尔有病人发现账户里的钱多了,跑来问他,他也只是用一句善意的谎言搪塞过去:“这是医院的慈善捐助,大家都有,安心治病吧。” 为了做这件事,席玮对自己不是一般的“抠门”,常年穿着旧衣服,很少给自己添置东西,把省下来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病人身上,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帮助的很多都是绝症患者,治愈的希望渺茫。 但席玮觉得哪怕只是为他们多争取一点时间,让病人和家属在最后能少些遗憾、多些温暖也值得。 而在这条路上席玮并不孤单,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她不仅理解丈夫,甚至主动拿出自己的工资,和他一起帮助病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们的女儿也从小就去医院做义工。 一次有一位六旬的癌症老人,无儿无女,连手术同意书都只能自己签,面对上万元的费用一筹莫展,席玮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垫付了五千元。 去年春节席玮一家甚至放弃了回老家过年,留在南京陪着这位老人,让他在生命的尽头,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谁知这个藏了十四年的秘密,竟因为2019年医院的一次系统升级而浮出水面,账目核对时,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些频繁而又“来路不明”的个人汇款。 面对医院的询问和随之而来的媒体关注,席玮却显得异常平静,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压根算不上什么壮举,他所求的无非是四个字:“问心无愧”。 不过这个故事一旦被揭开,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回响,无数人被他的行为打动。席玮的出现,仿佛一股清流,在那个医患关系充满挑战的舆论环境里,他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在冰冷的现实之外,医者仁心从未远去。 席玮医生的这份“问心无愧”,究竟对我们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它当然不是要求所有医生都自掏腰包去补贴病人,这种道德绑架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它的启示在于,当制度和现实存在冰冷的缺口时,一个普通人基于良知和共情的善意,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席玮的坚持,不是要上演感动中国的剧本,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行医中,守住自己内心的底线和从医的初心。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弱,但这份坚持本身,就是对冰冷现实最有力的诘问,也让更多人相信,善良这束微光,足以点亮人心的希望。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9.4.8江苏一医生私下为病患捐款14年,被发现就谎称是慈善捐助

0 阅读:0
竹篱茅舍享清幽

竹篱茅舍享清幽

竹篱茅舍享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