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沧州,一对夫妻捧着手机,冲着话筒喊:“闺女,千万不能捐骨髓!你才2

竹篱茅舍享清幽 2025-07-21 12:07:07

2024年河北沧州,一对夫妻捧着手机,冲着话筒喊:“闺女,千万不能捐骨髓!你才21岁,将来可怎么办?” 河北沧州的一对老夫妻紧紧攥着电话,声音焦急而颤抖:“闺女,千万不能捐!你才21岁,将来可怎么办?” 电话那头,远在杭州的女儿金格格,语气却异常坚定:“爸妈,你们放心,不会伤身体的,可我不捐,他会没命的。” 两年前金格格还只是个在大学里随手填了份入库协议的学生,谁知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2024年6月将她推向了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 那天杭州上城区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她毕业后的平静生活:“你的血样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 挂掉电话金格格整个人都僵住了,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感觉既像中了大奖,又像是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她当然想救人可一想到父母,心里顿时七上八下。 果不其然电话刚打回家,母亲的哭声就撕心裂肺地传来,在老一辈的观念里,“抽骨髓”几乎等同于抽掉半条命,会元气大伤甚至影响生育。 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恐惧,金格格哭笑不得,只能一遍遍解释:“妈,现在技术进步了,是从胳膊上抽血,跟献血差不多,真不伤身体。” 然而道理讲不通,父母的担忧并非自私,只是两代人看待风险的视角截然不同,长辈看重的是自己小家的安稳和孩子的健康,而金格格这样的年轻人,却更愿意为陌生人的生命担一份风险。 母亲的担忧还未平息父亲又抛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你工作怎么办?你还在试用期!”这句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金格格。 为了这份工作金格格曾投出60多份简历,四处碰壁才换来一个机会,入职才一个多月,为了捐献请半个月的长假,几乎等于主动辞职。 一边是来之不易的饭碗,一边是一条等待救援的生命,金格格几乎没有犹豫,对着电话那头承诺:“爸妈,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没了就真的没了。”这个回答,是说给父母听的,更是说给自己听的。 下定决心后金格格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老板办公室。“我想请15天假……”话还没说完,老板已经一脸不可思议地抬起了头:“试用期请这么长的假?” 可当老板听完来龙去脉,态度却一百八十度转弯,激动得一下站了起来,对着这个小姑娘连连竖起大拇指:“了不起!这是救命的好事,假必须批!你放心去,职位给你留着,回来就转正!” 这番话砸得金格格头发蒙,她反复确认得到老板肯定的答复后,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这份意料之外的信任和支持,不仅解决了她最大的后顾之忧,更给了她无穷的勇气。 这份善意像接力棒一样传递开来,医院考虑到她是少数民族,特地为她准备了清真餐;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全程陪护,跑前跑后,让金格格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当然真正的考验还是来自捐献本身,捐献前她需要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赶”到外周血里,这种针带来的酸痛感遍布全身,对从小就怕打针的金格格来说尤其难熬。 为了分散注意力金格格甚至在护士下针的瞬间,张嘴狠狠咬住自己的另一只胳膊,用一阵剧痛来覆盖另一阵刺痛,几天下来胳膊上布满了青紫的牙印,每当撑不住时,她就想想那个素未谋面的患者,一股力量便从心底涌出。 终于235毫升“生命种子”从她的身体里被成功分离出来,看着那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金格格开玩笑说:“感觉像自己的孩子要去完成使命了。”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一种奇妙的连接感,将她与另一个生命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康复后的金格格顺利转正,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场洗礼,她的内心变得更加笃定和强大。 很快金格格的故事被报道后,在网上引发热议,大部分网友赞叹她是“好样的河北姑娘”“真正的后浪”,但也有少数声音质疑她“冲动”“不为自己将来考虑”,认为她父母的阻拦情有可原。 不过这些争议恰恰凸显了她选择的价值,因为它逼着我们去思考,当一个陌生人的生命与可预知的个人风险摆在面前时,我们该如何选择?金格格用行动给出了她的答案。 你看,这世上总有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普通的选择,他们没有超能力,但那份发自内心的勇气,足以点亮一个濒临熄灭的生命。 金格格的故事,就像一道光,不仅破除了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陈旧误解,也在激励更多人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那通配型成功的电话打给了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长城网《获央媒点赞!河北“00后”女孩在杭州办了件“大事”》

0 阅读:0
竹篱茅舍享清幽

竹篱茅舍享清幽

竹篱茅舍享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