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志愿军战士程立人,失踪三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阿根廷的富亨,坐拥60万亩农场,身价高达上千万,还娶了总统的妹妹......[凝视] 程立人1925年出生在贵州思南县许家坝镇,父亲经营着一家布匹店,家境在当地算是殷实。1945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外语系,专攻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1949年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共内战末期,程立人被征召进入川军第95军担任翻译官。仅仅三个月后,这支部队在成都宣布起义,他随即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 1951年3月,作为志愿军一员,他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战役中,程立人所在部队在铁原一带遭遇美军包围,混战中他与主力部队失散,在山林里躲藏三天后被美军搜山部队俘获。 在巨济岛战俘营,会说英语的程立人被美军指定为战俘代表,负责管理第72号营地的1200多名中国战俘。 他协助美军编写中文教材,分发物资,处理战俘内部纠纷。这个特殊身份让他处境微妙,既要维持营地秩序,又要顾及战友感受。 停战协定签署后,根据日内瓦公约,战俘可以选择遣返大陆、前往台湾或去中立国。程立人经过反复权衡,选择了前往印度。 1954年1月,程立人和其他96名选择中立国的战俘抵达印度新德里。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幻想。印度政府给每人发放了临时居留证和50卢比安置费,之后就不再过问。华人在当地只能从事皮革加工、修鞋等低端工作,月收入勉强糊口。 在新德里贫民区挣扎了18个月后,程立人决定再次改变命运。他通过一位印度朋友介绍,在一艘开往南美的货轮上找到了水手工作。 初到阿根廷的程立人身无分文,靠在码头扛包裹维生,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了商机。 阿根廷北部盛产红纹石,当地人只当普通石头,但这种石头在印度却是制作首饰的上等材料。他用积攒的工钱收购了第一批原石,托回程的船员带到印度售卖,净赚了300美元。 尝到甜头后,程立人开始系统经营这门生意,他在阿根廷北部萨尔塔省建立收购点,雇佣当地人开采红纹石。同时在印度孟买找到固定买家,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回程时他又从印度采购豆粕,运回阿根廷作为牛饲料出售,实现双向盈利。 1960年代初,集装箱运输开始普及,海运成本大幅下降。程立人抓住机遇扩大经营规模,从单纯的原石贸易发展到首饰加工。 生意越做越大,程立人开始涉足农牧业,1965年他购买了第一块牧场,面积2000公顷。随后几年陆续收购周边土地,到1968年已拥有24万公顷(约60万亩)的大农场,主要经营肉牛养殖和大豆种植。当时阿根廷正值农业现代化浪潮,他的农场采用美国引进的机械化设备,产量和效益在当地名列前茅。 事业成功让程立人进入阿根廷上流社会,1967年,在一次慈善晚宴上,他结识了玛丽亚·阿方辛,她是后来成为阿根廷总统的劳尔·阿方辛的妹妹。两人因共同的艺术爱好走到一起,196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盛大婚礼。 婚后程立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他担任了阿根廷华人商会会长,在唐人街投资开设了多家店铺。每当有新移民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提供工作机会或经济资助。老一辈华人都记得,程立人的办公室大门始终为同胞敞开。 1983年劳尔·阿方辛当选总统后,程立人虽然刻意保持低调,但“总统妹夫”的身份还是给他的生意带来便利。他的农产品出口业务获得了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珠宝生意也拓展到了政府采购领域。 1986年春节,已经61岁的程立人第一次踏上回乡之路。离开家乡37年,故乡的变化让他既欣慰又心酸。看到许家坝镇还是土路,他立即捐资100万元人民币修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镇上的小学校舍破旧,他又出资重建了教学楼。 回乡期间,程立人特意打听当年战友的下落,得知几位老战友生活困难,他通过当地政府送去了慰问金。他原本想直接寄美元,但考虑到当时的外汇管制,改为通过香港的朋友兑换成人民币转交。 程立人还有个心愿,想把南美的经济作物引进家乡。他带回了荷荷芭种子,这种植物在阿根廷干旱地区生长良好,果实可以榨油。 但贵州湿润的气候让荷荷芭水土不服,试种两年都没有成功。他又尝试引进阿根廷的肉牛品种,同样因为气候差异未能成功。 晚年的程立人逐渐淡出商界,把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2008年汶川地震,他通过阿根廷红十字会捐款50万美元。2015年,90岁高龄的他委托代表回国,向湖北长江国际商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程立人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从志愿军战士到战俘,从流落异乡到事业有成,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无奈和勇气。他的经历让人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命运往往身不由己。 如今回看程立人的选择,你觉得如果当年他选择回国或去台湾,人生会是怎样的轨迹? 信源: 界面新闻——从奴隶到总统,南美华人是如何崛起的;东南网——志愿军老兵远走阿根廷成总统妹夫 坐拥60万亩地
1986年,志愿军战士程立人,失踪三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阿根廷的富亨,坐拥60万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7-22 15:20: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