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日子过得还很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7-22 20:02:01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日子过得还很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可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凝视] 1949年11月,刘伯承接任南京市长后,通过在川东工作的老部下了解到,他的原配妻子程宜芝还在四川开县老家务农。这位开国元勋当即写信托人带回,邀请她来南京生活。 程宜芝的回信只有八个字:“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这封信让刘伯承沉默良久。 时间回到1905年,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在开县经营一家铁匠铺,临终前,他为13岁的儿子订下亲事,女方是当地程姓地主家11岁的女儿程宜芝。按当地习俗,男方需在18岁时完婚。 刘伯承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包办婚姻持反对态度,1908年相亲那天,他在脸上抹了锅灰,故意把头发弄乱,见面时还不停地擤鼻涕。程父见状大为不满,当场表示要退婚。 程宜芝却说:“这孩子眼神清亮,绝非愚笨之人。”她坚持不退婚。后来刘伯承才知道,程宜芝从小跟着祖母学医,见过不少装病的人,一眼就看出他在装傻。 1910年春天,两人在开县完婚,婚后程宜芝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到五里外的山泉挑水,然后下地干农活。刘家原有的三亩水田,在她打理下年年丰收。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开县,刘伯承决定投考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程宜芝连夜为他准备行装,还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块银元缝进他的衣服夹层。 临行前,刘伯承问:“我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程宜芝答:“男儿志在四方,我在家等你就是。”那时她已怀有身孕。 1912年春,程宜芝生下儿子刘俊泰,为了维持生计,她除了种地,还学会了养蚕、织布。每年她都托人给在外的丈夫捎去自己织的土布和腌制的咸菜。 1916年,刘伯承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右眼被弹片击中,在德国医生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被誉为“军神”。消息传回开县,程宜芝整夜未眠,第二天就去庙里为丈夫祈福。 此后的岁月里,刘伯承先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程宜芝则在老家照顾公婆,抚养儿子。1927年,刘俊泰考入重庆联中,学费全靠程宜芝卖粮食和织布所得。 抗战期间,国民党特务多次到刘家搜查,程宜芝总是镇定应对。她把刘伯承寄回的信件和照片都藏在灶台后面的墙缝里。邻居劝她改嫁,她说:“既然嫁了,就要守一辈子。” 1946年,刘俊泰在重庆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时被捕,后被营救出狱。程宜芝卖掉了家里最后一亩地,供儿子去延安。临行前她说:“你跟你爹一样,走正道就好。” 解放后,刘伯承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南京市长等职。他多次派人接程宜芝去城里享福,都被拒绝。她在信中说:“我在乡下住惯了,进城反而不自在。你为国家做事,我不能给你添麻烦。” 1957年,程宜芝在开县老家去世,享年63岁。临终前,她把那些珍藏多年的信件交给儿媳,说:“这些都烧了吧,免得给他惹事。” 刘伯承得知噩耗后,在南京的办公室里独自坐了一夜。第二天,他对秘书说:“她这一生,什么福都没享到。” 这段婚姻持续了47年,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年,程宜芝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理念。而她的选择,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军人家属的真实处境。 信源: 《刘伯承年谱》

0 阅读:0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