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馆的评价:建是不妥当的,但也不赞成拆掉! (参考资料:2012-06-14 人民网——法拉奇问邓小平:天安门上毛主席像是否永远保留) 1980年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躁动与困惑,刚刚告别一个狂热的时代,人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新的冲击又接踵而至,一个盘旋在所有人头顶的问题是:那位曾被捧上神坛的领袖,毛主席,如今该被如何安放? 这股浪潮始于一个明确的信号,1980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指示,要求逐步减少公共场所悬挂的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理由很直白:挂得太多,不庄重,也不利于国际观瞻。 命令下达当天,人民大会堂门前就开来了吊车,那副巨大的毛泽东画像被缓缓取下,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却没人敢上前阻拦。 很快,一场“清理”运动从首都席卷全国,办公室墙上的画像被摘下,街头刷了几十年的语录被覆盖,而特殊年代中遍地开花的毛主席塑像,更是被大量推倒,有些塑像修得实在太坚固,最后不得不动用炸药。 这番景象,让刚刚走出特殊年代不过三年的老百姓心里犯了嘀咕,毕竟,在不久前,谁要是敢对印有领袖头像的报纸不敬,都可能招来“反革命”的罪名。 一时间,国内外猜测四起,西方媒体断言“毛泽东时代就此终结”,港台报刊则猜测“大陆批毛,势在必行”。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出了名难缠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来到了北京,她以提问尖锐著称,连基辛格都曾被她问得下不来台,而邓小平,这位当时中国的实际掌舵人,决定亲自会会她。 1980年8月21日,中南海,法拉奇没有半句客套,单刀直入:“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的回答干脆利落:“永远要保留下去”,他点上一支烟,解释了清除多余画像以及雕塑的原因,他坦承毛主席晚年犯了错误,但又表示,毛主席对中国以及人民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法拉奇紧追不放,又问到了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的回答更显务实,他表示,这件事情是违背了毛主席意愿的,但紧接着又表示:已经建了,现在再改,不见得妥当,改来改去,更要惹人议论,我们没有想过要毁掉它。 这场持续了四个小时的对话,借着天安门画像和纪念堂的去留,实际上回答了如何评价毛主席这个更大的历史命题,谈话内容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世界瞩目。 外电评论道,邓小平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中国不会像苏联批判斯大林那样搞全盘否定,但也不会再走“毛路线”,而是要全面推进现代化。 对外释放信号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在党内形成共识,给历史一个正式的结论,早在与法拉奇见面之前,一份名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件就已经在紧张起草中。 邓小平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九次发表意见,他对起草小组负责人直言,决议的中心有三条,而“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最核心的一条”。 邓小平甚至表示,如果这部分写不好,决议还不如不做,为了摸底,邓小平还特意让警卫员把和法拉奇的谈话内容念给战士们听,结果反映很好,大家都能接受。 经过党内四千名高级干部的大讨论和反复修改,1981年6月,这份耗时一年多的《决议》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正式通过,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主席的功过是非,也为一个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最终,天安门城楼上的毛像依旧悬挂,纪念堂也得以保留,这场风波的处理,既承认了错误,又捍卫了缔造者的历史地位,成功地为一场剧烈的社会思想震荡踩下了刹车。 这种实用主义的政治智慧,不仅稳住了当时的中国,也为日后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微妙而坚实的思想基础,历史的吊诡之处或许就在于,对过去的审视,最终塑造的却是未来的走向。
1949年,毛主席做出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绝不许提及中国共产党“写进碑文?不
【103评论】【2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