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赵占英烈士遭越军炮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而他的母亲却因为家庭贫困,直到20年后才筹到看望儿子的路费。 1963年4月,赵占英在云南省嵩明县的山村呱呱落地,这孩子跟着爹妈在田埂上跑大,是个懂事的娃,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个农家小子会变成保家卫国的烈士。 1984年,赵占英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开赴前线的命令,母亲赵斗兰知道后,她每天吃不好睡不好,生怕哪天听到不好的消息。 那年4月底,部队的人突然找到村里,把赵占英的爹叫走了,村干部陪着来的人,说话客客气气,眼神里却带着难掩的沉重。 赵斗兰心里咯噔一下,手攥着围裙角直打颤,嘴上没敢问,夜里却睁着眼到天亮。 她总梦见自家后山的坡地,不知咋的摆满了新石碑,儿子穿着军装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喊她“妈”却发不出声音。 没过几天,老伴回来了,进门就蹲在门槛上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赵斗兰心里那点侥幸彻底碎了,她扶着门框慢慢坐下,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 从老伴断断续续的话里,她才知道儿子是被炮弹炸伤的,在麻栗坡那个地方没了,她把“麻栗坡”三个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像刻在心里头。 她想去看看儿子埋在哪儿,哪怕就站在旁边哭一场也行,可家里实在太穷,家里就靠几分薄田和政府发的一点救济粮过日子。 从嵩明到麻栗坡,只有400公里,可光路费就够家里吃半年的,她去找过乡上,问能不能帮衬点路费,人家说经费紧张,让再等等,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那二十年里,赵斗兰的日子过得像嚼黄连,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拾柴、做饭,白天到地里侍弄庄稼,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手里忙着活,心里却总想着儿子。 2004年春天,县民政局的同志突然找上门,说要陪她去麻栗坡看看,原来有人听说了她的事,凑了些钱,专门请民政的同志帮忙安排。 赵斗兰终于站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漫山遍野的墓碑整整齐齐排着,每个碑上都嵌着年轻的照片。 她在一排排墓碑里找,腿肚子直打颤,嘴里念叨着“占英,妈来了”,看到儿子照片的那一刻,老人再也忍不住,扑在墓碑上哭起来,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她摸着碑上的名字,一遍遍地擦,好像要把那冰冷的石头焐热,哭到后来几乎喘不上气,旁边陪着的人眼圈都红了。 这一幕被来采访的记者拍了下来,好多人看了都掉眼泪,有人开始打听赵斗兰的情况。 没过多久,嵩明县民政局的人就常来家里,不光给送米送油,还坐下来听她讲占英小时候的事。 有回北京一个老大妈,托人捎来两大桶油和一袋米,说自己儿子也曾是兵,知道当军属的不易。 还有个山东的老大爷,儿子也是烈士,带着老伴坐了三天火车转来村里,就为了陪赵斗兰说说话。 两人坐在炕头上,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孩子小时候的淘气事,说着说着就哭了,哭完了又接着说,好像这样就能离孩子近点。 2018年,90岁的赵斗兰在睡梦中走了,老人走得安详,脸上带着笑,许是在那边见到等了她三十多年的儿子了。 想想那些年,赵斗兰为了凑路费愁得睡不着觉,可后来那么多人伸来援手;一开始她对着空炕头流泪,后来却能笑着给年轻人讲儿子的故事。 这变化里藏着的,是咱们对英雄的亏欠慢慢补上了。 英雄们在战场上流血,是为了让咱们过安稳日子,要是连他们的家人都照顾不好,那良心上都说不过去。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抚恤金涨了,烈士纪念馆建起来了,学校里常讲英雄故事,这都是好事,可光靠政策还不够,得每个人心里都装着这份惦记。 那些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边疆的红土地上,他们的故事该被一遍遍地讲下去。 一个民族记着英雄,英雄就永远活着。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很多人知道毛主席,却不了解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