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解禁了,芯片“是造还是买”?人民日报给出答案了 2025年7月14日,黄仁勋宣布,英伟达AI芯片H20获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很快就能向中国市场提供。 回顾一下中美芯片之争。 美国既不允许把先进芯片卖给中国,又不舎得放弃中国市场,于是就搞出个阄割版的H800,限制集群算力,但很快被中国Deepseek等以“算法”破解。后来再次阄割,推出H20,“算力降了,但内存带宽升了”,在大规模矩阵运算、深度学习等方面,仍有一定优势,所以成了国内大模型玩家的首选。 于是,今年4月H20又被美国禁了,英伟达面临45亿美元库存损失。 中国市场需求旺盛,芯片迭代快速,英伟达的H20不能砸在手里呀。经过攻关游说,海湖庄里喝酒,买通大佬“敲边鼓”,外加投资捐款,特朗普终于同意对中国放行H20。 H20解禁后,牛津经济研究院指出,不少中国客户出于既有软件栈和生态惯性,仍倾向选择英伟达;资本市场也迅速反应——寒武纪在放行消息当天即跌2%。 目前中国AI芯片,无论产能还是技术,都不能满足AI产业的需要。我们最先进的昇腾920芯片,技术水平只相当于英伟达2022年H100,总体差了2代。 我们如果弃用H20,等着自家芯片成熟,那我们在AI赛道上会进一步拉大与美国的差距。如果放开购买H20,那我们刚刚起色的先进芯片产业将受到严重挤压。 到底是“买芯片抢头游”,还是“研芯片保可控”?或者说“是造还是买”? 面对这个困惑,人民日报发文了《H20芯片解禁,怎么看?》 文章认为,从中美技术博弈的角度来看,恢复H20销售,通过在性能上设置“天花板”,英伟达既能合法进入中国市场获取收益,又可维持对高端算力技术的控制,避免核心技术外溢。同时,借助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等软硬件生态体系的深度绑定,英伟达试图延缓中国国产芯片生态的独立化进程。 从影响上看,文章认为是“短期利好,长期竞争”。从短期来看,恢复销售H20芯片成为算力“救急包”,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重新提速。H20恢复销售,最直接的作用是替中国企业“补电”。 长期来看,H20芯片不会颠覆中国国产替代的决心和空间。H20单价约1.2万美元,性能上却远不及H100。更为重要的是,政策风险未除。不可忽视的是,部分企业可能因“现成可用”而减少对中国国产芯片的采购与研发预算,短期内延缓自主可控进程。 针对H20恢复销售后,国产芯片刚打开的市场会否重新被挤压?国产替代进程是否受影响? 人民日报借采访专家之口认为,中美芯片产业正走向“分层竞争”:中低端产品在同一市场正面厮杀,高端赛道则各自为营,形成两套独立标准与生态系统。H20的回归或许会让国产替代在战术上暂时放缓,但在战略上,中国自研芯片的进程已不可逆。 如何破局? 人民日报给出的答案是“进口自研,双线并行”。 国内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一边积极申请、储备进口高端芯片;另一边用算法创新和国产生态把算力缺口补回来。只有当国产硬件+软件+算法形成闭环,才能真正摆脱对任何单一外部供应的依赖。 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政策风向标。对人民日报的发文,黄仁勋读懂了吗?国内芯片用户读懂了吗?
黄仁勋的肠子都悔青了,H20在中国市场反应冷淡,本来预想的H20芯片放开后,国
【36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