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

曦月谈 2025-07-24 15:59:31

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1972年秋天,在江西进贤"五七"干校,29岁的李讷写信向父亲毛泽东请求经济帮助。这封信背后,反映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下乡生活的真实境况。

李讷当时刚生完孩子,作为下乡干部,月收入约30-40元。丈夫徐宁在干校做服务员,两人收入微薄。按当时物价计算,一罐奶粉要几元钱,占去他们月收入的很大比例。

毛泽东收到信后,指示从个人稿费中拿出8000元给李讷,同时也给另一个女儿李敏8000元。这个数字在1972年确实不小,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年多的工资收入。

这笔钱解决了李讷的燃眉之急,据当时干校的一些人回忆,李讷用钱买了奶粉、肉类等必需品,还曾与邻居分享过一些食物。

李讷与徐宁的婚姻维持了几年后结束,离婚后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住房条件比较简陋。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一个单身母亲来说确实不容易。

毛泽东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他们享受特殊待遇。李讷从小就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吃食堂。即使在父亲地位特殊的情况下,她的生活水平基本与普通干部子女相当。

汇款时,毛泽东对两个女儿的附言不同。给李敏的注明"购置书籍",给李讷的写着"生活所需"。这个细节体现了他对女儿们不同境况的关注。

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李讷因病住院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为她终生的遗憾。

多年后,李讷经常到香山双清别墅一带散步。那里保存着她儿时与父亲一起度过的记忆。她会捡一些银杏叶带回家,说那是父亲喜欢的颜色。

这个8000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年代普通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即使是领导人的家属,也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的个人稿费收入主要来自著作出版,他将大部分稿费用于帮助身边工作人员和有困难的人。给两个女儿的这笔钱,也是从这个来源支出的。

"五七"干校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被下放到农村,既要劳动也要学习。李讷作为北大毕业生,也经历了这样的下乡生活。

在干校期间,李讷从事过多种劳动,包括种地、养猪等。这种生活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她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和挑战。

李讷的第一次婚姻结束后,她在1984年与王景清结婚。王景清是卫戍区的一名干部,两人的婚姻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到现在。

那个年代的干部子女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享有特权,他们同样要下乡、要劳动、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

李讷后来在《红旗》杂志社工作多年,从事编辑工作。她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这笔8000元的资助,在李讷的人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困难,也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许多网友认为,毛泽东作为国家领袖,坚持用个人稿费接济女儿而非动用公款,体现了其“恋亲不为亲徇私”的原则。

有评论提到:“8000元在1972年堪称巨款,但主席宁愿从稿费中支出也不破例,这种自律令人肃然起敬。” 也有网友对比当下某些特权现象,感叹:“老一辈革命家的廉洁作风值得学习,子女再难也不搞特殊化。”

“干部子女也要下乡种地、吃定量供应,甚至卖书换钱,可见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真实一面。”

0 阅读:176

猜你喜欢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