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和小混混私奔后屡遭家暴,48岁给父母留下遗书:“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之后,她在房间上吊自尽。林语堂精神崩溃,仅仅5年后,便撒手人寰。
林语堂夫妇视若珍宝的女儿林如斯,拥有令人羡慕的家世和才华。她自幼浸染在父亲林语堂满屋书香中,天资聪颖,又生得美丽大方,很自然吸引了众多追求者。
众多青年才俊里,温文尔雅的汪凯熙最得林如斯青睐。
两人感情日深,情投意合,甚至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然而命运弄人,就在订婚前夕,林如斯的生活里闯进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身影——狄克。这个男人身上那种离经叛道的浪荡气息,与汪凯熙的稳重踏实完全不同。
这强烈的反差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了林如斯。
她仿佛在狄克身上看到了未曾体验过的刺激与自由。即便深知父母竭力反对,甚至苦苦规劝,林如斯内心那份对叛逆与未知的渴望压倒了一切理智的判断。
她毅然选择跟随狄克,踏上了私奔之路。只可惜,一时的激情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打磨。
私奔后的日子,撕开了狄克放荡不羁的面纱。他沉溺酒桌,痴迷牌局,全然不顾生计。
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了林如斯柔弱的肩头。
她曾尝试去改变他,盼着用耐心和坚持唤回一个负责任的伴侣。
可惜,狄克对她的付出非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暴躁的脾气时常失控,最终演变成对林如斯身体的伤害。
拳头一次次落下,最初的希望和忍耐就像被寒风刮过的叶子,一点点凋零,最终干枯粉碎。
生活的折磨像钝刀子割肉。林如斯的身心健康急剧下滑。
她成了医院的常客,无论是身体的病痛还是内心的伤痛,都尝试着求助于医生,开药方,寻法子。然而,长期的肉体和精神双重摧残,像沉重的磨盘碾过她的心灵。
严重的抑郁症像黑沉沉的大网将她死死罩住。她渐渐远离了社交圈,把自己关起来,蜷缩在孤单的角落。
即使拿起曾经热爱的笔,曾经能带来无限慰藉的写作,也无法照亮她内心深不见底的绝望。强扭的瓜终究不甜,更不会有好结果。
在苦熬了长达十年之后,林如斯终于挣脱了这段布满荆棘的婚姻,办理了离婚手续。她以为割断与狄克的联系,就能迎来解脱。
然而,十年的苦难早已在她身心刻下了无法磨平的印记。
那些伤害、恐惧和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并没有随着离婚证书的到来而烟消云散。
严重的抑郁症像盘踞不散的阴影,将她更深地拖入无边的黑暗中,让她无力迈开脚步,走向新的生活。
1971年1月19日,当林语堂老夫妇外出参加一场晚宴时,林如斯独自留在家中。
谁也不曾想,这竟错失了最后相见的机会。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夜,绝望的她在自己的房间内悬梁自尽。
留下的遗书上,字字泣血:“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
女儿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去,犹如晴天霹雳,重重击垮了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让这对老夫妇的世界瞬间崩塌。
哀思难抑的林语堂,提笔写下了《念如斯》一文,字里行间饱含对爱女的锥心追忆和彻骨思念。 然而,丧女之痛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家人寸步不离地守候安慰,医生悉心调理治疗,林语堂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再也无法恢复如初。
林如斯离世短短五年之后,这位文坛巨匠也阖然长逝,去往另一个世界寻找他心爱的女儿了。
关于过去故事的当事人,狄克在和林如斯离婚后,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人生轨迹鲜少被记录。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模糊的信息显示,狄克曾有过再婚的记录。
时间流转,关于他后半生的确切信息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难觅踪影。
最新的可寻信息来自林氏家族内部。
林如斯的妹妹林太乙的家人,对这段往事始终保持着低调处理的态度。
近年来,有少数几位研究林语堂生平及文学成就的学者,在撰写相关人物传记或论述时,偶尔会提及林如斯作为林语堂长女的身份以及她早逝的悲剧命运。
林家人对此保持一贯的缄默,他们更愿意维护家族整体的平静安宁,不触及旧痛,公众也无法得知这些传记写作是否得到了林家的许可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