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三大兵团司令名单公布后,王近山找到刘邓首长:我比杨勇差吗?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将部队重组为野战军、兵团、军建制。
原本的中原野战军更名为第二野战军,下设三个兵团。
这三大兵团司令名单公布后,引起了一些波动。
其中,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看到名单后,内心很不平静,于是找到刘邓首长询问缘由。
王近山提出的问题尖锐直接:为啥选杨勇不选我,难道我比杨勇差?
刘邓首长耐心地解释,这不是单看谁更能打,而是要考虑全面情况。
整编的背景源于渡江战役前的军事需要。
当时全国形势大变,继续以地区命名野战军显得不合时宜,需要更清晰的结构来指挥部队前进。
因此,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设立二野下辖三个兵团。
三兵团司令员给了陈锡联,四兵团司令员是陈赓,五兵团司令员则是杨勇。
这个安排经过了深思熟虑。
陈赓的资历深厚,是二野的老大哥。
他在红军和抗战中的贡献大,能力强、品德好,担任司令是理所当然。
陈锡联年纪不大,但经验丰富。
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在四方面军打过不少硬仗,像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时表现优秀,被大家夸为打仗能手。
抗战中,他带领部队夜袭阳明堡出名,还参加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
解放战争里,他率三纵强渡淮河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中又拿下宿县,贡献显著。
轮到五兵团司令员人选时,刘邓首长多费了些心思。
最初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一纵司令员杨勇,另一个是六纵司令员王近山。
两人经历差不多。
红军时期,都干过师级干部,抗战时都当过旅长,解放战争后都升任纵队司令员。
单论打仗功夫,王近山似乎更猛一些。
小平同志后来回忆说,大别山苦战那会儿,六纵任务最重。
在丘陵地里来回穿梭,经常负责攻坚避敌。
这也是为啥小平同志在王近山过世后,特意审读悼词,把他追悼会按大军区首长待遇办。
可刘邓首长最终选了杨勇。
名单公布,王近山想不通,就去找刘邓首长讨说法。
谈话中,首长们指出王近山的长处:作战勇猛、指挥能力高、战功不少。
但也点出弱点:不够会团结同志。
当兵团司令,不光要会打仗,还得协调大伙儿,把部队拧成一股绳。
在这方面,杨勇更合适。
因为杨勇干过政工工作,协调能力更强。
杨勇可不是软柿子,他名字带“勇”,人也配得上这个字。
1933年10月,在洵口战斗中,他是团政治部主任,带头冲锋时,子弹打中头部,血把脸都糊了还坚持打,战后彭德怀表扬他,得了个三等红星奖章。
1935年1月土城战斗,他当十团政委,冲锋时脸上挨一枪,子弹打穿右脸和嘴唇,打掉六颗牙。
不能说话后,他用笔写字指挥,血洒在纸上手上也不退缩。
淮海战役里,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增援碾庄。
一纵在蒙城板城一带阻击,当时一纵刚打完181师,兵疲力乏,20旅还在别处作战没法支援。
杨勇用两个旅挡住敌人十二万大军。
战斗惨烈,部队减员严重,连打没了成排,营打没了成连,团打没了成营。
杨勇流泪把全纵缩编成十二个营,每营只剩一个连。
扛了三昼夜后,才撤下阵地,把任务交给陈赓纵队。
这是啥劲头?
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英雄风采还活在人们记忆里。
这些年,党史专家对杨勇和王近山的历史贡献做了梳理。
2023年,央视播出纪录片《烽火岁月》,重点讲述杨勇负伤作战的片段,画面还原当时的战场细节。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特别报道《将军风采》,提到王近山的事迹,强调他在大别山时期的战术贡献,后人把他的旧物放展览馆让更多人知道。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那些将领的选择,体现了团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