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晚年评价老战友陈昌浩说:昌浩同志那时年轻幼稚,属于好人犯错误,他对党和人民

百年战争录 2025-07-25 14:36:38

徐向前晚年评价老战友陈昌浩说:昌浩同志那时年轻幼稚,属于好人犯错误,他对党和人民有过许多贡献。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战火中诞生,徐向前担起总指挥重任,年纪仅25岁的陈昌浩则成为政委,两位革命战友的合作篇章由此展开。

徐向前后来在晚年追忆这位老战友,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昌浩同志那时年轻,阅历尚浅,属于好心办错了事,他对党和人民是做出过很多贡献的。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位复杂人物的门。

那时的陈昌浩,真可谓是风华正茂,敢闯敢拼。

四方面军刚成立不久,就在宣化店意外获得了一架迷航的国民党军飞机,这便是红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列宁号”。

飞机不能光摆着看,关键时候得派上用场。

攻打黄安的战斗打响后,陈昌浩做了件让人意想不到的大事。他亲自登上这架宝贝飞机,飞到黄安城上空,往下又是扔手榴弹,又是撒宣传单。

更厉害的是,他心里也打鼓,担心飞行员耍花样,于是干脆一手握着枪,一手攥着手榴弹,直接告诉飞行员必须听指挥。

城下的敌人还以为是自家空投补给来了,欢天喜地跑出工事准备捡东西,结果等来的却是从天而降的爆炸。

这一下子把敌人炸得晕头转向,队伍乱成一锅粥。黄安独立团趁这个绝好机会猛扑上去,很快就把敌人一个营给收拾了。

几十年后,徐向前元帅想起这段经历,对陈昌浩那股子冲天的胆气依然念念不忘。

这大概算得上是红军头一回搞陆空协同作战,实实在在开了先河。

红四方面军能不断壮大,一度发展成一支拥有八万人的强大力量,固然离不开徐向前总指挥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但陈昌浩这位政委发挥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

他可不是只坐在指挥部里发号施令的人。徐帅晚年的回忆里就讲过,陈昌浩经常深入到最基层,走村串户,一家一户地去宣传革命的道理,把群众组织起来。

他要求部队必须把党的政策当铁律,坚决遵守革命纪律,要懂得尊重老百姓的风俗习惯,还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注意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和红色政权。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著名的对联背后,正是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血与火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艰辛历程。

在这些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陈昌浩付出的努力和他的功劳,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笔。

陈昌浩另一个为人所记的大功,是在防止红军分裂、促成三军大会师这个紧要关头上,他做出的清醒选择。

1935年9月,毛泽东主席果断决定率红一、红三军团先行北上。

四方面军的前线部队发现后,立刻打电话请示:“打不打?”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不能打!”

万幸的是,当时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政委陈昌浩,完全站在了徐向前这一边。徐帅在回忆录里坦诚地写下:“陈昌浩当时很不错,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他是政委,有最后拍板的权力。假如他当时脑子一热,感情用事,非要下命令打,我其实很难拦得住。

在维护部队团结、避免内耗这点上,不能不承认陈昌浩同志确实起了好作用。”

后来,四方面军南下作战失利,陈昌浩的思想很快也转过弯来。他的转变非常重要,就像树倒猢狲散,一下子就把张国焘推到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境地。

正是这种压力,有力地推动了张国焘最终接受北上的决定。

当然,后来的西征路上,陈昌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西路军作战期间,他身上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在部队行军路线这样重大问题上犹豫不决,耽误了宝贵的战机。这点徐帅也有提及。

不过话说回来,西路军的失败牵涉的因素太多了,环境极其恶劣,面对的困难远远超乎想象,不能把板子全打在陈昌浩一个人身上。

他和徐向前在返回延安的路上,陈昌浩因为病痛实在撑不住,不得不和徐向前分开,直到1937年8月才艰难回到陕北。

就在洛川的街头,这两位历经生死的老战友意外重逢,那份激动和喜悦可想而知。

谁也没料到,这次短暂的相聚之后,他们下一次见面竟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了。

在延安的日子里,陈昌浩一直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教书育人。

1939年,他的胃溃疡病得非常厉害,实在没办法,才被批准去苏联治病,哪知这一去,竟是长达十几年的异乡漂泊。

1967年,这位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走完了一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这位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元勋,评价难免有失偏颇。

徐向前元帅晚年在回忆录里,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为他正名:“昌浩同志的一生,是积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党和人民是干了许多有益工作的。

他是跟着六届四中全会和王明那拨人上来的,当时也搞过一些教条主义的东西,还一度支持过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但这些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太年轻,经验不够,是好心办了错事。

他自己后来非常痛悔,经常作自我批评。对他的一生,党中央在悼词里做了符合实际、不偏不倚的评价。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