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年,刘伯温让朱元璋注意洪都动向,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表示还有他侄子,谁料,刘伯温一脸严肃的说:“就是让你小心你侄子!”
朱文正,1336年出生,濠州人,是朱元璋兄长之子。父亲早逝,他从小跟着朱元璋混迹军营,练就一身好武艺。年纪轻轻就上战场,冲锋陷阵从不含糊,脑子也活络,擅长用计,很快成了军中响当当的人物。1360年,24岁的他被派去守洪都,朱元璋对他信任得不得了,简直当亲儿子看。不过,这位年轻将领性子烈,管地方时喜欢摆谱,欺负老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名声不太好听。 刘伯温,1311年出生,浙江青田人,饱读诗书,精通天文兵法,脑子转得快,看事准。1356年投奔朱元璋后,他出的主意次次点到要害,帮朱元璋稳住阵脚。他对洪都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全因看透了朱文正的脾性。 陈友谅,1320年出生,元末大佬,盘踞江汉,手握重兵,野心不小。他盯着洪都,觉得拿下这块地盘就能威胁金陵,灭掉朱元璋,独霸一方。
1364年,元末乱世,群雄逐鹿,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较量进入白热化。洪都,江西重镇,扼守鄱阳湖咽喉,是南下金陵的必经之地。陈友谅看准这点,集结60万大军,战舰密布江面,准备一举拿下洪都,切断朱元璋的南线命脉。他知道朱文正名声差,洪都军民不齐心,觉得这仗十拿九稳。 朱文正领着2万守军,面对三十倍的敌军,压力山大。 他把兵力分成十队,分别把守城门,自己带着一支机动部队,随时补漏。陈友谅的攻势猛烈,攻城车、投石机轮番上阵,城墙被砸得坑坑洼洼。朱文正亲上城头督战,带着敢死队跟敌军硬碰硬,守军将领邓愈等人也拼尽全力,砍杀敌兵,保住城门。洪都军民咬牙坚持,硬是顶住了三个月的围攻。 这三个月,洪都城里粮草渐少,士兵啃硬饼,喝浊水,伤员呻吟声不断。朱文正多次派人向金陵求援,信使冒死突围,却没得到朱元璋的回应。陈友谅的军队损失惨重,数万兵马折在城下,士气低落。关键时刻,朱元璋亲率20万援军赶到,沿江布阵,切断陈友谅后路。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只好撤军,洪都之战以朱文正的胜利告终,堪称军事奇迹。
这场仗打得太硬核,朱文正带着2万人,硬扛60万敌军,守住洪都,保住了朱元璋的南线命脉。陈友谅的如意算盘落空,战略上吃了大亏。朱元璋援军的到来,彻底扭转战局,奠定了日后鄱阳湖决战的基础。洪都之战让朱文正名声大噪,但也暴露了他的短板——过于张扬的性格和不得民心的作风。 刘伯温早看出了问题。他在战前就提醒朱元璋,洪都的安危不光看敌军,还要盯紧朱文正。这位谋士眼光毒辣,知道朱文正年轻气盛,功劳大了容易飘,加上他在洪都的所作所为,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朱元璋却没当回事,觉得侄子再怎么着也是自家人,守城肯定没问题。刘伯温的警告,像是给这场胜利埋下了伏笔。 朱文正守城有功,但战后没得到应有的赏赐。朱元璋故意冷着他,想敲打敲打这个有点膨胀的侄子。洪都之战耗尽了朱文正的体力,也磨光了他的耐心。他觉得自己出生入死,叔父却不给面子,渐渐生出怨气。加上地方官员的弹劾,说他私自贩盐、欺压百姓,朱元璋派人严查,朱文正的处境更尴尬了。
洪都之战后,朱元璋的势力进一步扩大,陈友谅的失败让他在江汉地区的控制力削弱。朱文正的功劳不可否认,他和邓愈等将领的顽强防守,为朱元璋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但胜利的背后,朱文正的性格缺陷和与叔父的裂痕开始显现。刘伯温的提醒,成了这场战役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笔。 1365年,朱文正因私通张士诚暴露,被押至金陵。朱元璋震怒,下令严查。马皇后苦劝,保住他一命,但朱文正仍被囚禁。狱中,他身着粗布衣,卧于石地,病痛缠身,数月后去世,年仅29岁。其妻儿获赦,迁居他地。 刘伯温的预言成真,朱文正的悲剧让人唏嘘。洪都之战的光辉,掩不住他刚愎自用的结局。这场仗,成全了朱元璋的霸业,也折断了一员猛将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