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八卦楼中生产,新生命的到来本是件开心的事,但是妇女在

底层史观吖 2025-07-26 09:36:50

1901年,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八卦楼中生产,新生命的到来本是件开心的事,但是妇女在看到生下的孩子是女孩后,脸上的疲惫也没压住她失望的眼神!

1901年的厦门鼓浪屿,八卦楼里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本该是喜庆的时刻,却因婴儿是女孩,母亲脸上满是失望。这女孩就是林巧稚,差点被遗弃的她,长大后却成了救无数母婴的“万婴之母”。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家里信基督教,父亲林良英是个教书匠,还干过翻译,留过洋,思想开明。林巧稚排行老三,上面有个姐姐,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六岁进了英国传教士办的幼儿园,跟着父亲去教会,耳边常是赞美诗的调子。十岁进了厦门女子学校,学英语、学文化,成绩顶尖。1919年,她从女子师范毕业,留校教了两年书。 1921年,她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学医八年,1929年拿下博士学位,直接留院当妇产科医生。那年代,住院医师不能结婚生子,林巧稚为了干好医生的活,硬是放下了个人生活,一心扑在病人身上。她的医术很快出了名,民国时期不少大人物请她当私人医生,开出高薪,活还轻松,可她一口回绝。她觉得,医生得为普通人服务,不能光盯着钱和权。战争来了,局势乱得一团糟,她离开医院,自己开诊所,继续给穷苦人看病。1948年,北平稳定后,她回协和医院,把后半辈子都献给了患者。她一辈子没结婚,把每个病人当亲人,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得了“万婴之母”的称号。

林巧稚的出生却一点不顺利。1901年12月23日,鼓浪屿八卦楼里,她母亲林氏生下她。林氏快四十了,之前生了个女孩,家里穷,丈夫常年在外,她一心想生个男孩,觉得能撑起家门。生完后,她听说又是女孩,失望得不行,累得半死也没能掩住那股失落。她甚至把婴儿的襁褓扯开,让刚出生的林巧稚暴露在冷空气里。那晚秋风冷得刺骨,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差点没命。 幸好她父亲林良英及时赶回来,把孩子抱在怀里暖着,才保住一条命。林氏事后后悔得不行,经常抱着孩子掉泪。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坎,抹不掉的愧疚。林良英没多责怪,温柔地护着孩子,尽量让家里的气氛缓和下来。林巧稚小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亲的爱让她没缺温暖。可五岁那年,母亲得了宫颈癌,病得不成样子,没多久就走了。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一个劲儿道歉,觉得自己遭了报应。林巧稚还小,不懂这些,只知道母亲没了,家里空荡荡的。

母亲的病和去世给林巧稚留下了大阴影。她第一次知道宫颈癌有多可怕,也发现那时候国内压根没几个能治这病的医生,女人得了病只能等死。这让她下定决心要当医生,还得是妇产科医生,帮更多女人少受这种苦。1921年,她考进协和医学院,学得特别认真,经常熬夜啃书。 1929年毕业后,她没想着找轻松的活,而是留在医院当住院医师,干最苦最累的活。她的医术越来越好,三十多岁就成了民国时期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她去过美国、英国学先进技术,回来后全用在病人身上。战争时期,医院关了,她就自己开诊所,收费低得可怜,穷人也能看得起病。她给孕妇接生,教她们怎么防病,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1948年,她回到协和医院,继续干了几十年,接生了五万多个孩子。她对每个新生儿都特别上心,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林巧稚的童年经历没让她变得冷漠,反而让她更珍惜生命。母亲的愧疚和父亲的温柔让她学会了宽容。她从没怪过母亲,反而因为母亲的病,立志要改变女人看病难的现状。她在协和医院工作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手术、查房、教学生,连轴转。

战争期间,她诊所里常挤满人,孕妇、病人排着队,她从早忙到晚,连口水都喝不上。她的诊桌旁总放着一摞医书,休息时就翻两页,琢磨怎么把西方的技术用得更好。她拒绝了当权贵私人医生的邀请,觉得那不是医生的本分。她的诊所虽然简陋,但干净整齐,墙上挂着些医学挂图,桌上总有消毒水的气味。她接生时,手法稳得让人放心,病人见了她就觉得踏实。 林巧稚一辈子没为自己活过。她的公寓小得可怜,家具就一张床、一个书桌,墙上挂着几张医学证书。她不讲究吃穿,衣服洗得发白也照穿,省下的钱都用来买医疗设备。她把病人当家人,接生的孩子她都记在心里,逢年过节还有人来谢她。她晚年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上手术台。 1983年,她病重住院,硬是撑着接生了六个孩子,最后把自己累垮了。她去世前,把遗体捐给医学研究,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里。她这一生,从八卦楼里差点被遗弃的女孩,变成了救人无数的医生,硬是用自己的手,温暖了无数家庭。

0 阅读:25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