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年,高拱下台,张居正如愿以偿的成为首辅,在取得李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和鼓励下,他正式提出并对此大刀阔斧的施行了他的革新主张。 张居正出生在1525年,那地方是湖广江陵,一个普通秀才家里头。从小就聪明,11岁那年参加童生试,就被考官夸成“国器”。后来他一步步爬科举的梯子,1540年15岁中举人,1547年22岁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编修。那时候他主要编书,接触到不少朝廷机密,也看到官僚们办事拖拉,贪污横行。他在翰林院待了几年,慢慢对明朝的行政弊端有了认识。 1550年左右,张居正上书谈时政,建议整顿吏治,但朝廷没当回事。他一气之下请假回家养病,在乡下住了几年,看到当地官员对农民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严重,穷人日子过不下去。这段经历让他对改革有了更深的想法。1560年他回京,继续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做事,从没在外地当官,一直在北京圈子里转。1567年嘉靖帝死,长庆帝上台,张居正帮着起草遗诏,地位开始上升,还当了裕王府的讲官,教导未来的万历帝。 1572年长庆帝去世,万历帝才9岁,张居正联合冯保,设计赶走高拱,自己当上首辅。从这时候起,他主导内阁,权力大到能影响全国。张居正的早年经历,从科举起步到京城历练,让他积累了对官僚体系的了解,也养成了严苛的作风。他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书生,而是从基层问题入手,准备大干一场。 1573年高拱下台后,张居正正式掌权,靠着李太后和冯保的力挺,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先是考成法,这玩意儿就是给官员定任务期限,六科监督六部,办事拖拉就罚。以前奏折堆积如山,现在限时办结,效率上去了不少。官僚们得按月报告工作,县府绩效直接影响升迁,这让整个行政机器转得快了。 张居正对贪腐零容忍,他抓了几个典型,像黔国公沐朝弼那样违法的,直接下狱。军事上,他加强边防,选能人当将领,比如戚继光守蓟辽,屯田养兵,确保后勤稳当。边境市场开放,跟蒙古人做生意,减少了冲突。财政改革是重头戏,单鞭法把各种税合并成银两缴纳,减轻了农民负担,还清了欠税,国库充实起来。到1580年,土地丈量全国推开,新增税田上亿亩,银子堆成山。 这些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张居正亲自督办,派人下去查账,严打土地瞒报。官僚集团有怨言,但他用皇帝权威压着,赏罚分明。万历初期,明朝看起来中兴有望,边疆安稳,经济回暖。但权力集中也惹来非议,一些官员觉得他太霸道,暗地里积怨。 张居正的改革让明朝短暂复苏,但也埋下隐患。1582年他病死在北京家裡,享年57岁。万历帝亲政后,很快就翻脸,先是贬冯保到南京,冯保后来死在那。1584年,皇帝下令抄张居正家,在北京和江陵找到大量金银珠宝,官衔全剥,家族关押起来。他的长子和四子自杀,其他亲属饿死十几个,财产全没收。 改革随之废止,单鞭法没彻底执行,考成法也松懈了。官僚派系斗争重起,国库空虚,农业受小冰期影响,农民起义增多。万历帝懒政,边防松弛,北方威胁又起。明朝从此走下坡路,到1644年灭亡。张居正的遗产,到天启年间才部分平反,但王朝已无力回天。他的倒台,暴露了皇帝专制的弱点,改革靠个人,难持久。
柬埔寨3000多个将军,真的是多如牛毛,一个将军手下只有20个小兵。有个笑话
【71评论】【9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