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家中自戕,第二天,妻子吴镜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6 20:14:45

1966年,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家中自戕,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块岩石躺在松辽平原的地层深处,经历了亿万年的沉积与挤压,它也许从未想到,自己会在二十世纪中叶被一个中国人从泥土中取出,被放到放大镜下审视,然后在一份写满注释的笔记中,被标注为“油源岩”,那个人叫谢家荣,一位地质学家,曾在美国和德国留学,后来却在中国一块块荒凉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这个国家的石油未来。   当时的世界对中国地质资源的评价并不乐观,许多外国专家都认为,中国缺乏大规模海相沉积,注定不会是一个石油富国,这个观点被称为“中国贫油论”,在国内也有很多人认同,但谢家荣不信,他翻阅地质图,研究全国地层结构,提出一个当时几乎没有人支持的主张:陆地上的沉积环境,同样可以生成石油,湖泊、沼泽、水系沉积下的有机物,深埋之后也能转化为油气,这就是“陆相生油论”。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理论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中国的石油勘探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人仍旧把希望寄托在海相地层上,谢家荣不顾一切地写文章、画图、讲座,试图说服同行和政府部门,很多人觉得他太理想化,甚至有些固执,但他不为所动,继续他的野外调查。   1955年,谢家荣带着一支勘探队伍进入东北的松辽盆地,这片区域在当时并没有被当作重点勘探对象,连苏联专家也认为这里不具备产油条件,但谢家荣看中了这里的地质结构,他发现了背斜构造、渗透性良好的砂岩储层以及完整的泥岩盖层,他在笔记中写道,这里具备大型油气藏的所有基本条件。   他的这些发现最终促成了几年的持续勘探,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就此被发现,这一天,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历史上的转折点,但发现油田的荣耀并没有完全归属于提出理论的谢家荣,随着大庆的开发推进,主流叙事逐渐转向另一种理论——地质力学,这套理论由李四光提出,强调构造应力与断裂在油气形成中的作用,国家宣传部门将大庆的成功归功于这套理论,谢家荣的名字逐渐从主流话语中淡出。   此时的谢家荣已经年过六十,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沉默”的发生,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原因包括他曾在国民政府时期担任职位,也包括他对某些官方观点的质疑,这场政治运动让他的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很多项目被中止,他也失去了很多原本的支持。   到了1966年,更大的风暴席卷而来,那年夏天,地质科学院的院子里,谢家荣被迫跪在地上接受批斗,有人因为他动作慢而强行按住他的头,让他磕在滚烫的水泥地上,他的头发灰白,背影佝偻,身边是曾被他指导过的年轻地质人,三天后,他在自己家客厅的小床上服药自尽,留下的字条上写着:“中国石油事业,我尽力了,”   他的死讯在单位里迅速传开,家属被要求遵守“心脏病猝死”的说法,在当时,自杀被看作“自绝于人民”,是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他的妻子吴镜侬在几天后也选择了相同的方式离世,两位老人留下的,除了几页笔记、一些仪器和手绘地图,几乎没有任何财产,骨灰盒里甚至没有骨灰,子女只能放入他用过的罗盘以示纪念。   与此同时,另一些地质学家也在经历类似命运,李璞,这位英国留学回来的同位素专家,在1968年春天于宿舍割腕自杀,他的遗书中写着:“一个人想死还是很难的,”还有稀有元素专家司幼东,也在不久之后选择同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那几年,很多在民国时期接受教育、在旧政府任职或曾留洋的知识分子,都成了被清算的对象。   谢家荣的死没有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他的科研成果也被尘封多年,直到1978年,另一位地质学家黄汲清写信给邓小平,指出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需要澄清,他在信中列出了一系列关键人物、时间节点和理论依据,试图还原真相,邓小平批示“了解澄清问题”,但最终的调查报告仍旧回避了地质力学与油田发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1991年,黄汲清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走访了十几位参与大庆早期勘探的地质人员,最终认定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力学理论“毫无关系”,这个结论并没有被广泛报道,但在地质专业圈内引起了震动。   那一年,谢家荣的孙子谢渊泓已经在德国从事科研,他曾插队于陕北黄土高原,因祖父的“自杀”结论在政审中落榜,后来他母亲借钱跑到北京,托老友冒险开出“心源性猝死”的证明,才终于让他进入大学,走上科研之路。   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能源人物丨他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大功臣——谢家荣;中国电力报——他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大功臣    

0 阅读:2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