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已经饿了3天的唐满洋,趁着夜色率部爬上了美军580.7高地,却发现上面连一个美军都没有,他一愣:“难道情报有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末,朝鲜战场的夜晚依旧阴冷,风从山谷间穿过,带着泥土与枯叶的气息,在汉江以北的山区,一支疲惫至极的志愿军连队正悄无声息地攀登一座叫做580.7的无名高地,山体陡峭,地形复杂,战士们每走一步都必须借助双手扒住岩壁或树根,大多数人的脚已经泡烂,军靴被泥水灌透,汗水混着血水,在破烂的棉衣下浸透了脊背。 这支部队是63军188师556团的3连,三天前刚经历了一场极为惨烈的防御战,连队人数锐减,补给早已断绝,粮食耗尽后,炊事班只能靠采集山间的野菜、树芽,配着最后几把炒面熬成稀汤,每人只能分到半茶缸,即便如此,战士们仍旧坚持参战,从无一人退缩,整个连队靠着这锅稀汤撑起了最后的行动力,也撑起了这一次至关重要的夜袭任务。 580.7高地位于志愿军主力北撤的必经之路上,美军空降兵一个加强连提前占据了这处制高点,意图切断志愿军的退路,根据上级侦察情报,这支美军部队正在高地构筑防御工事,火力充足,阵地坚固,而志愿军方面则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唯一的优势,是夜色的掩护和对地形的熟悉。 夜色深沉,月光被厚重的云层遮蔽,3连的战士们借着夜色从山脚出发,他们每人携带的弹药有限,大多数人身上只剩下几发子弹和一两枚手榴弹,尽管如此,整支部队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纪律性,行军途中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寒风吹过时,可以听见战士们牙齿打颤的声音,但没有任何人停下脚步。 攀爬了将近两个小时,部队终于抵达高地顶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阵地空无一人,战壕整齐,工事完好,钢盔和饭盒散落在角落,一些罐头甚至还未拆封,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只美军咖啡壶旁还冒着热气,仿佛刚有人使用过,这一反常情况让所有人都提高了警惕,整支连队迅速展开搜索,确认阵地确实已经被撤空。 很快,侦察兵带回了更关键的情报,美军并未撤离,而是将主力转移到了高地周边的三个小山头上,从地形上看,这三处高地形成一个“品”字形,将580.7主峰夹在中间,美军的意图非常明显:放弃主峰,故意引志愿军上山,然后等天亮时从三面发起围攻,配合空中打击,对志愿军实施合围歼灭。 这种战术并非首次出现,自从李奇微上任美军司令后,便不断研究志愿军的作战规律,他发现志愿军攻势通常只能维持七至八天,之后因补给断绝而被迫停顿,于是,美军开始刻意回避正面消耗,转而在第六、第七天发起反击,企图在志愿军最虚弱的时候将其一举击溃,580.7高地的布局正是这种“磁性战术”的一次试验。 面对眼前复杂的局势,3连并未选择防守,而是迅速分兵,主动出击,高地上的志愿军主力分成三个小队,分别向外围的三个山头发起突袭,时间紧迫,必须在天亮之前解决战斗,否则,美军的空中力量一旦介入,整支连队将无人生还。 唐满洋亲自带队向北面的山头进攻,这片山地陡峭难行,灌木丛密集,战士们只能弯腰前行,贴着山坡缓慢爬升,美军在这里的警戒极为松懈,显然并未预料到志愿军会主动出击,他们的哨兵靠在树干上打盹,掩体内传来轻微的鼾声,突袭开始后,手榴弹在掩体中炸响,紧接着是短促的枪声,整个战斗进行得非常迅速,几乎没有给美军任何反应时间。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小队也成功突袭另一侧山头,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量士兵在混乱中四散溃逃,部分美军试图向主峰方向撤退,却在山道上遭到提前埋伏的志愿军阻击,被迫放弃反扑,战斗中,志愿军共俘虏三十余名美军士兵,并缴获大量物资,包括尚未拆封的感恩节罐头、牛肉罐头、压缩饼干以及部分作战地图。 战斗结束后,天边露出微光,主峰上的红旗重新升起,580.7高地被彻底收复,运输队得以顺利通过,志愿军北撤的通道终于打通,炊事班利用缴获的罐头和美军遗留的黄油,熬出几锅热腾腾的土豆汤,战士们围在锅边,饥肠辘辘地喝着汤,没有人说话,只听得见汤勺碰碗的声音,那一刻,没有胜利的欢呼,只有疲惫和沉默。 这次战斗最终被志愿军总部定名为“拆门行动”,意指撕开美军设下的包围封锁,战后,唐满洋因指挥果断、战术灵活,原拟授予一等功,然而,由于战斗中处决了试图反抗的俘虏,奖项最终被改为三等功,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唐满洋本人并未申辩,他明白,在那样的条件下,任何犹豫都可能换来全连的覆灭。 信息来源: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英雄儿女——唐满洋》2020-10-25
1951年5月,已经饿了3天的唐满洋,趁着夜色率部爬上了美军580.7高地,却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6 20:14:4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