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独秀想要回到党的领导下工作,毛主席听说后,向他提出了3个条件,但陈

文史充点站 2025-07-27 15:20:52

1937年,陈独秀想要回到党的领导下工作,毛主席听说后,向他提出了3个条件,但陈独秀拒绝了毛主席的条件,这是为何? 1937年8月23日,南京老虎桥监狱,日军轰炸让这座监狱提前打开大门,62岁的陈独秀拖着虚弱的身子走向自由,五年牢狱生涯结束了,但更艰难的选择才刚刚开始。 出狱第三天,陈独秀就找到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面对叶剑英和博古,这个曾经的中共创始人说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话:“我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息很快传到延安,毛泽东听后沉思良久。 那时的毛泽东还记得在北大图书馆的日子,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何向眼前这位老师请教马克思主义,如今师生重逢在即,却隔着政治分歧的深沟,毛泽东很快给出回复,三个条件明确而直接。 第一,公开声明与托洛茨基派决裂,第二,公开表态支持抗日,第三,来延安参加实际工作。 这三条看似简单,却精准击中陈独秀的软肋,前两条他或许能接受,第三条却让他犹豫了。 陈独秀的老友朱蕴山专程来劝:“仲甫,延安那边诚意很足,周恩来还说让你去养老呢。”陈独秀苦笑摇头:“他们开会我怎么办?难道让我举手表决吗?我这辈子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这番话道出了陈独秀内心的纠结,他并不反对合作抗日,甚至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要他公开否定托派理论,要他在延安的会议桌前举手表决,这个骄傲的知识分子做不到。 拒绝延安后,陈独秀选择了江津这个长江边的小县城,石墙院里的生活简陋得让人心疼,几间破房子,一小块菜地,还有墙角那堆发了芽的土豆,朱蕴山再次来访时,看到桌上只有咸菜和剩饭,忍不住叹息:“仲甫竟然过得这么苦。” 生活困顿并没有让陈独秀妥协,国民党的人找上门来,带着优厚条件和高官厚禄,却被他一一拒绝,戴笠亲自登门,拿着延安的负面报道想让他表态,得到的回复是:“我绝不会公开说延安的坏话。” 最困难的时候,陈独秀靠卖文章和北大同学会的接济勉强度日,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在当时已经算是救命钱,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贫病交加,但志向不改。” 1940年,教育部想请他写一套中国文字学教材,预付了不少稿费,但因为书名问题产生分歧,陈独秀宁可退还稿费也不愿迁就,这种较真的性格,让身边人既敬佩又无奈。 江津的冬天格外寒冷,陈独秀的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发病时他只能躺在床上,靠热水袋缓解疼痛。医生建议他去大城市治疗,他却摆摆手:“江津挺好,清静。” 1942年5月27日,一场意外的突发疾病夺走了陈独秀的生命,临终前这个倔强的老人或许会想起自己培养的两个儿子,陈延年牺牲时高喊“革命者决不跪下”,陈乔年临刑前笑言“让后代享受我们披荆斩棘的幸福”,父子三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骨气。 十一年后,毛泽东乘船经过安庆时,特意询问陈独秀家人的生活状况,并指示当地政府照顾他的儿子陈松年,这或许是对这位老师最好的怀念。  信源:提出对待陈独秀等托派分子的原则问题——百度百科

0 阅读:43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