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5年,朱元璋躺在病床上,对李淑妃说道:“你陪伴我12年,对我帮助很大,去见一下你俩个哥哥吧。”李淑妃听完,顿时觉得后背升起一股寒意,含泪回到寝宫后,上吊自尽了。 寝宫里的烛火在夜风里明明灭灭,李淑妃攥着衣角的手指微微发颤。十二年前选秀入宫时,她也曾怀揣着少女的憧憬,可当她看着朱元璋从意气风发的义军首领,渐渐变成猜忌多疑的帝王,那些因圣宠而获得的荣华,都成了扎在心头的细刺。此刻皇帝这句看似温情的嘱托,在她耳中却如同催命符——帝王的疑心病早已人尽皆知,胡惟庸案、蓝玉案血流成河,如今让她见兄长,莫不是怀疑李家要借外戚之势图谋不轨? 她扶着门框站稳,指尖抠进木头缝里,带出些木屑。 去年冬天,二哥来看她,在宫门口被侍卫盘问了整整一个时辰,回去就生了场大病。那时她还跪在朱元璋床前求情,说二哥只是想送些家乡的腌菜。 朱元璋当时正啃着一个窝窝头,漫不经心地说:“朕知道,可规矩不能破。” 现在想来,那哪是讲规矩?是早就把李家放在秤上称了又称。 宫女端来的参汤还冒着热气,李淑妃没碰。她走到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张苍白的脸,眼角的细纹是这十二年熬出来的。刚入宫时,她能歌善舞,朱元璋总说她像“濠州城外的野蔷薇”,可现在,野蔷薇早就被宫墙圈成了盆栽,连刺都快磨平了。 妆盒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大哥去年偷偷塞给她的,上面就三个字:“保家人”。 那时她还不懂,以为安分守己就能平安。直到蓝玉案爆发,她亲眼看见蓝玉的女儿,那位曾和她一起赏花的蓝妃,被裹在草席里抬出宫,嘴里还喊着“我爹是忠臣”。 帝王的刀,从不管你是不是忠臣的亲人。 夜风卷着烛火,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像个挣扎的困兽。 她想起刚入宫那年,朱元璋带她去看护城河的冰。他指着冰下的鱼说:“这鱼看着自由,其实一举一动都在人眼里。” 当时她只当是玩笑,现在才懂,他们这些宫里人,连鱼都不如。鱼至少不会被猜忌逼着送死。 “娘娘,该歇息了。”宫女在外间轻声提醒。 李淑妃没应,她慢慢解下头上的凤钗,那是朱元璋登基后赏的,上面镶着的红宝石,红得像血。她把凤钗放在妆台上,又从衣柜里翻出件刚入宫时穿的素色襦裙。 换上襦裙的那一刻,她仿佛又成了那个站在濠州城门口,等着被选入宫的少女。 只是这一次,她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 她走到房梁下,看着那根系好的白绫,指尖轻轻碰了碰,冰凉的触感像极了朱元璋病重时的手。 “陛下,”她对着空无一人的屋子轻声说,“臣妾陪您十二年,够了。” 够了,够到能看透帝王家的薄情,够到能为李家换条活路。 她踮起脚尖,把脖子送了上去。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猛地一亮,又迅速暗下去,像极了她这短暂的一生。 第二天,太监来报信时,朱元璋正靠在榻上咳嗽。听完回报,他沉默了很久,指节敲着榻边的小桌,发出“笃笃”的声响。 “厚葬吧。”他最后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没人知道,他让李淑妃见兄长,其实是想在自己走前,给李家最后一点体面。可他忘了,这十二年的猜忌,早就把“体面”变成了“催命符”。 李淑妃的兄长后来官至光禄寺少卿,一生谨小慎微,从没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在李淑妃的牌位前供奉了十二年的白菊,每年花开时,都对着牌位说:“妹妹,我们活着呢。” 只是那活着的滋味,到底是安稳,还是另一种煎熬,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信息来源:据《明史·后妃传》及明代文人笔记《胜朝彤史拾遗记》整理
公元1385年,朱元璋躺在病床上,对李淑妃说道:“你陪伴我12年,对我帮助很大,
勇敢小妹
2025-08-06 12:3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