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驻印军在史迪威的监督下伙食很好,因为史迪威弄不到足够的鲜猪肉和牛肉,所以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7 17:23:19

抗战时的驻印军在史迪威的监督下伙食很好,因为史迪威弄不到足够的鲜猪肉和牛肉,所以只能用午餐肉代替鲜肉。所以士兵在平日里每天米饭管够,每天都能吃到午餐肉炖土豆或者炖白菜,还有黄油、香烟、奶酪这些。 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42年。当时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因为英军这个“猪队友”拉胯,全线溃败。杜聿明的第5军主力选择翻越野人山,伤亡惨重。而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撤到了印度。 这撤退可不一般。英国人为了跑得快,坦克大炮、枪支弹药,甚至衣服被子都扔了,狼狈得只剩条裤衩。可新38师呢?退而不溃,连重机枪、迫击炮都硬生生扛到了印度。 这一幕,把当时的印缅战区盟军总指挥官史迪威中将给彻底镇住了。 史迪威这老头,脾气暴,看不起国府的腐败,但他真心佩服能打仗的兵。他一看这支中国军队的精气神,立马拍板:这帮好汉,必须给最好的待遇!他顶着压力说服美国高层,决定在印度兰姆伽,用美国的标准武装、训练和补给这支中国军队。 兰姆伽这个地方,原本是英军关押意大利战俘的营地,条件很一般。但驻印军来了之后,这里就成了奇迹发生地,当然,最让弟兄们震撼的,还是伙食。 在兰姆伽,后勤补给完全是“美军标准,中国口味”。史迪威知道中国兵吃不惯面包,所以主食直接改成大米白面,而且不限量供应! 弟兄们以前在国内,喝碗稀粥都得让来让去,现在面对一桶桶白花花的大米饭,眼睛都直了。敞开了造,三天就能长一圈肉。 菜呢?这就更有意思了。史迪威本来想搞点新鲜猪肉、牛肉,可当时印度那地方,一时半会儿上哪儿找那么多鲜肉供给几万大军?加上冷链运输技术不行,鲜肉根本运不过来。咋办?史迪威大手一挥:上罐头! 于是,成箱成箱的牛肉罐头和斯帕姆午餐肉罐头,就跟不要钱似的运了过来。美国大兵嫌弃午餐肉,编了无数段子嘲讽它。可在中国士兵眼里,这玩意儿简直是人间美味。牛肉罐头是咸的,有点干硬,但用水泡开,跟土豆、白菜或者甘蓝下锅一炖,那香味儿,能飘出二里地。一勺热腾腾的罐头肉炖菜浇在米饭上,饭量小的兵也能干下三大碗。 有个叫李宝林的学生兵,湖南人,家里算个小地主,可平时也就逢年过节才能见点肉腥。到了兰姆伽,天天吃肉吃到腻,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战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就这么个吃法,以后上战场打鬼子不卖力,那就是没良心!” 吃不完的罐头肉咋办?弟兄们一开始还怕“好景不长”,偷偷藏在床底下。后来发现,天上的C-47运输机就没停过,仓库里的罐头堆得像山一样高。大家也就放开了,吃不完的就拿去跟当地人换点新鲜蔬菜水果,改善口味。 除了硬菜,零食也管够。巧克力、硬糖、速溶咖啡、橘子粉、葡萄干,这些都是5人一箱的B类口粮,隔三差五就发。很多士兵这辈子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那又甜又冲的味道,喝完直打嗝,新奇得很。后来,史迪威看士兵们抽自己卷的、味道刺鼻的“落叶烟”,心里不是滋味,又协调英方给驻印军提供了香烟,军官抽“大炮台”,士兵抽“白象”,每天一包。 优厚的待遇,换来的是脱胎换骨的战斗力。驻印军的士兵们,一个个身强体壮,眼神里都透着光。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要把在缅甸丢掉的场子找回来,要把南京的血债讨回来。 1944年,反攻开始。这支被“午餐肉”喂饱的军队,如同猛虎下山。在孟拱、在密支那,他们对上了日军号称“丛林之王”的第18师团——这支部队,正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驻印军的弟兄们打疯了,抱着冲锋枪跟日军在战壕里、碉堡里反复拉锯,用火焰喷射器把鬼子烧得鬼哭狼嚎。他们的战术素养和凶悍程度,连并肩作战的美军都看得目瞪口呆。最终,驻印军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几乎全歼了日军第18师团,击毙日军两万五千余人,打出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罕见的漂亮仗。 战役间隙,士兵们摘下M1钢盔,盛上白米饭,用刺刀划开午餐肉罐头,就着硝烟大口吞咽。史迪威也常常跑到前线,跟士兵们一起抢着吃罐头,吃得肚儿圆。这一幕,是那段历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画面。 更让人唏嘘的是,驻印军的伙食之所以能不打折扣地发到士兵手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史迪威坚持由美国军官监督发放,就是为了防止国府军官层层克扣。 这份“不信任”,戳破了当时国民政府腐败无能的脓疮。一支军队的伙食,都要靠“外人”盯着才能落实,何其悲哀!这也从一个侧面预示了其最终的结局。 历史总是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光是武器,更是人心。 一个懂得尊重士兵、珍视生命的军队,才能拥有真正的灵魂和战斗力。今天,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富足,更应该记住那些用生命为我们拼来这一切的先辈,记住那段用午餐肉和大米饭写下的,关于尊严与胜利的传奇。

0 阅读: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