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将77岁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翻出了免死铁券,恳请皇帝开恩。可朱元璋却冷笑着说:“你好好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悔不当初! 冰冷的刀锋映着李善长花白的胡须,他抖着枯柴般的手将铁券举到眼前。这枚鎏金的牌子曾被他视作护身符,藏在樟木匣子里三十年,连儿子都没见过全貌。此刻月光透过天牢的铁窗,在券文末尾那行小字上洇开一片惨白——“除谋反大逆”。 “反……谋反?”李善长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臣追随陛下四十载,从滁州草莽到应天称帝,哪日不是夙兴夜寐?当年胡惟庸拉臣入伙,臣连书信都烧了,何来谋反?” 朱元璋背对着他站在牢门口,龙袍下摆扫过地上的稻草。“烧了书信?”他忽然转过身,灯笼的光在脸上投出深深的沟壑,“去年蓝玉北征,你让儿子给送去的那两车棉衣,里子缝的是什么?是边关布防图!你以为锦衣卫都是瞎子?” 李善长踉跄着后退半步,后腰撞在石柱上。他想起去年冬天,儿子李祺确实说过要给蓝玉送棉衣,那时他正忙着修《元史》,只随口叮嘱了句“别误了军机”。原来……原来那时就埋下了祸根。 “陛下!”他猛地跪倒,铁券“当啷”一声掉在地上,“臣真的不知啊!李祺他……” “你不知?”朱元璋弯腰捡起铁券,用手指戳着那行小字,“朕给你这铁券时就说过,文臣武将,谁要是敢动颠覆江山的心思,就是有十枚铁券也救不了。你辅佐朕制定《大明律》,难道忘了‘谋逆者,株连九族’?” 天牢外传来女眷的哭喊,李善长的孙女才刚满周岁,此刻怕是也被拉到了刑场。他忽然想起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奉天殿赐铁券时的情景。那时自己官拜左丞相,朱元璋握着他的手说:“善长啊,这铁券是朕的心意,你李家子孙,凭它可免三死。”当时他只顾着磕头谢恩,竟没细看那行要命的小字。 “陛下,看在臣当年为您筹粮筹款,连家里的银子都拿出来充军饷的份上,饶过孩子们吧!”李善长膝行几步想去拉朱元璋的衣角,却被侍卫死死按住。 朱元璋把铁券扔回他怀里,券角磕在李善长的额头上,渗出血珠。“你拿银子充军饷?”他笑了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天牢里回荡,“你忘了胡惟庸案时,你偷偷转移到苏州的那些田产?整整三千亩!那都是江南百姓的活命地!” 李善长的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确实在胡惟庸倒台后慌了神,让家奴把田契转到了外姓亲戚名下。原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被朱元璋知道了。 “臣……臣有错……”他终于垂下头,花白的头颅抵在冰冷的地砖上,“但求陛下看在老臣一把骨头的份上,给李家留个根。” 朱元璋转身向外走去,龙袍的影子在地上拖得很长。“晚了。”他的声音飘过来,像淬了冰,“你当这铁券是真能免死?在朕的江山里,朕说谁该死,谁就活不过三更。” 刑场的鼓声从远处传来,李善长捡起铁券,用袖子擦去上面的尘土。月光下,“除谋反大逆”六个字像六条毒蛇,死死咬住他的眼睛。他终于明白,这铁券从来不是护身符,而是朱元璋早就埋下的一根刺,什么时候想拔,就能让他连皮带肉地疼。 刀光落下时,李善长眼前闪过的最后一幕,是洪武元年那个清晨,他站在应天城楼上,看着朱元璋的仪仗队从承天门缓缓驶过。那时他以为,自己辅佐的是一位能容功臣的明君,却忘了,最是无情帝王家。
1390年,朱元璋下令,将77岁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翻出了免死铁券,恳请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3 08:56:57
0
阅读: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