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邓婕看中北京奥森公园一块地皮,一平米5100元,总共1000平米!张国立在她的劝说下凑齐巨款,买下这块高达500万的地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北京东四环外还是一片荒凉,尘土飞扬,野草没膝,那时候,张国立站在一块正在拍卖的地皮边上,手里攥着借来的尾款支票,心里像吊着块秤砣,这块地,500多万,几乎把他和邓婕所有的积蓄都榨干,还得左拼右凑东借西凑才能拍下,朋友们听说了这事,几乎都摇头,觉得他们疯了,城里十套四合院都能买,他们偏要买块荒地。 其实,这场豪赌的起点,早在很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邓婕是成都人,家里几代人都在戏班子里混,她从小跟着长辈学戏,练基本功,吃了不少苦,长大后进了川剧院,又转战电视剧,凭着《红楼梦》里一角火遍全国,那时候的她,已经是圈里有名有姓的女演员,而张国立,早年在铁路文工团跑场,后来调到四川,才开始接触演出,1988年,两个在一部戏里认识了,那时张国立还有家庭,儿子张默才几岁。 这段感情走得并不顺利,张国立和前妻离婚后,净身出户,身边只剩些旧衣物和一颗不确定的心,邓婕本可以选择不掺和,但她没有后退,两人开始在北京闯荡,租了间又小又破的房子,日子紧得像上了发条,张国立接戏拍广告到深夜,邓婕在家煮面,连结婚证的钱都是她掏的,最拮据的时候,一个烧饼都要掰成两半吃。 那几年,他们咬紧牙关挺过来,张国立靠《康熙微服私访记》打开名声,戏约渐渐多起来,收入也比以前宽裕了些,正当一切看似步入正轨,邓婕提出要买地,当时北京正准备申办奥运,城北那一片虽然荒凉,但她盯上了那块靠近未来公园的位置,她翻规划图、查政策,甚至开车去绕了一圈地块四周,越看越觉得这地方值得赌一把。 张国立一开始并不确定,他觉得刚有点积蓄,又要全投进去买地,压力太大,但邓婕坚持,她认为这是个机会,不容错过,最后他还是点了头,跟着她一起上了这趟不知前路的列车。 拍卖现场那天,邓婕举牌时手在发抖,心里却异常坚定,拍下来的那一刻,她知道,后面的路不会轻松,果然,两人开始拼命接戏接广告,邓婕甚至接了一些她并不满意的角色,只为了填上那笔巨大的缺口,有一场戏是在冰河里跳水,她喝了几口酒提神,拍完就进了医院,那段时间,张国立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他们没有告诉太多人,只是在默默还债、默默熬日子,日子虽然难,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越磨越深,邓婕在家里记着每一笔借款,谁借了多少,什么时候还,写得一清二楚,张国立则把每一个片酬都仔细规划,尽快还清贷款,他们不是商人,却开始像商人一样谨慎计算。 时间进入2000年,北京的城市轮廓逐渐成型,奥运申办成功的消息传来那天,邓婕正在翻看一份地价走势的报表,她没有说话,只是把报纸放在桌上,那个瞬间,她心里明白,这一场豪赌,赢了。 地价开始疯涨,开发商打电话来想收购那块地,价格一翻再翻,他们没有急着出手,而是慢慢规划,把这块地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周围的荒地变成了绿地,马路通了,地铁修了,城市的脉络像地图一样清晰地展开,他们的那块地,成了这个城市发展节奏中的一个注脚。 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像地价一样水涨船高,张默的问题像根刺,始终扎在心里,当年离婚时协议里写着不能再生育,邓婕曾怀孕,但最后没有留下那个孩子,张默始终对她有隔阂,这份隔阂在他成年后愈发明显,几次闯祸,几次被抓,张国立一次次出面应对,邓婕则在背后默默处理家庭琐事,她从没把这孩子当外人,但有些事情不是付出就能换来理解。 2005年,两人领养了一个女儿,邓婕常常带着她在院子里种花,教她分辨植物的名字,西府海棠、月季、丁香,每一株都种得整整齐齐,她说,花开的时候院子就有了生气,张国立则架起摄像机,记录着这些片段,这些画面没有观众,只有他们自己看得懂。 邓婕渐渐淡出荧幕,把更多精力放在投资上,她眼光毒辣,入股的公司后来顺利上市,798的画廊也办得有声有色,张国立在片场总说,邓婕签合同的手比谁都稳,她不爱张扬,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生活在她规划下变得井井有条,就连院子里种什么树,几月修剪,都排得妥妥当当。 如今他们都老了,张国立还在拍戏,邓婕则更喜欢在院子里修剪花木,那块当年被笑话的荒地,现在围起铁艺栏杆,种满春天会开的海棠,阳光好的时候,她会坐在木椅上翻书,偶尔抬头看看天,像是在回味过去那些风雨兼程的日子。 信息来源:搜狐新闻——在邓婕的劝说下,张国立在北京奥森公园买一个1000平米的地产;澎湃新闻——川妹子邓婕对张国立发火:关于婚姻中的仪式感,很多人都误会了
王志文有一句经典台词:“到了一定年龄,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存款,亲人遇到事
【1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