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孙之獬孙之獬,在明朝的职务主要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等。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获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因馆试第一,升任翰林院检讨。守丧期满后,孙之獬重回京师,升任翰林院侍讲。天启七年(1627年),他与徐时泰主顺天府乡试。崇祯年间,孙之獬受阉党逆案牵连,被革去官职,贬为平民。提出剃发易服建议,核心动机是个人政治投机,试图通过迎合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与权力需求,换取自身在新政权中的晋升机会。 具体来看有两个关键背景: 1. 个人处境驱动:他曾是明朝官员,后投降清朝,却因“非满非汉”的尴尬身份(自行剃发却不被满族官员接纳,又因剃发被汉族官员排斥),急于通过提出极端政策证明自己对清朝的忠诚,打破政治困境。 2. 迎合统治需求:清朝入关后,一直希望通过“剃发易服”这种文化符号,削弱汉族人的民族认同、强化自身统治权威。孙之獬的提议恰好契合了这一政治目的,成为统治者推行该政策的“助推器”。 孙之獬的核心行为,是在1645年(顺治二年)清朝局势相对稳定后,向朝廷“上书力请”重新推行剃发易服,且主张将政策严格化(如要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客观上加速了这一政策的全面实施,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
山东人孙之獬孙之獬,在明朝的职务主要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等
荔枝看过去
2025-09-02 16:37: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