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想提拔宠臣张耆为枢密使,没想到晏殊公然反对:“臣以为不可,请太后三思!”金銮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9-09 16:42:25

太后想提拔宠臣张耆为枢密使,没想到晏殊公然反对:“臣以为不可,请太后三思!”金銮殿上,晏殊走出队列,身体微倾,声音洪亮。众臣却微微扭头,不愿与此事扯上关系。 晏殊出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那时候是公元991年,家里在江西抚州,出身不算显赫。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五岁能作诗,七岁被地方官员当成神童推荐上去。十四岁参加殿试,直接中了进士,皇帝赐他秘书省正字的职位。从那以后,他一步步往上爬,先是太常寺奉礼郎,后来到光禄寺丞,再到尚书户部员外郎。他参与修国史,工作认真,经常查阅旧档。 景德四年,他外放知应天府,在地方上办教育,建书院,找来范仲淹教书。那时候范仲淹刚起步,晏殊看重他的才华,让他负责教学事务。晏殊自己也爱文学,写词风格细腻,流传不少。他回京后,当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负责给皇帝讲课。天圣年间,刘太后垂帘听政,他建议她出面平衡权力,避免丁谓和曹利用独大。刘太后听从了,提升他到枢密副使。他在职上推荐人才,比如欧阳修这些人,他写推荐信,帮他们进官场。 刘娥出身益州,早年父母没了,当过歌女,嫁给银匠龚美。后来张耆把她介绍给襄王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张耆帮她藏在家里十五年,避免王府麻烦。真宗即位后,刘娥进宫,逐步封皇后。真宗晚年,她帮着处理政事。真宗死后,她当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掌控大局。张耆因为早年帮忙,得了重用,但他本人学识浅,办事贪婪,在朝中名声不好。刘太后提拔亲信,巩固位置,但也引发一些不满。 晏殊一生坚持原则,不搞奉承,这让他官场有起落。他写词影响后世,北宋文坛上占一席地。刘太后对张耆有恩情,张耆靠关系上位,晏殊看不惯这种事。 天圣三年,刘太后打算任命张耆当枢密使,这职位管军政大事。张耆早年帮刘娥和真宗牵线,立下功劳,但才华有限,靠裙带关系爬上来。晏殊当时是枢密副使,他觉得张耆不合适,直接上书反对,说这事不妥。刘太后本来想通过这个任命回报张耆,但晏殊的举动让她没法当场强推。 朝中其他大臣多数保持沉默,不想掺和。刘太后表面上同意暂缓,但心里记住了晏殊的反对。张耆本人行事贪暴,之前就因为私事惹议论。晏殊的反对基于原则,他认为枢密使需要有真本事的人,张耆明显不行。这件事暴露了刘太后用人上的偏私,她垂帘期间,想维护仁宗的形象,不便公开发作。 张耆的背景是刘太后的弱点,早年安置刘娥的事,让张耆成了她的亲信。但晏殊不买账,坚持公道。结果,虽然反对了,但张耆后来还是当上枢密使,天圣三年正式拜官。晏殊的举动没完全挡住,但显示了他的直率。刘太后对这事耿耿于怀,找机会处理晏殊。 事后没多久,刘太后以其他理由贬晏殊到宣州,让他知州事。几个月后,又改到应天府。他在外地继续办教育,建书院,推动地方读书风气。晏殊注重人才培养,在应天府延请名士,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天圣九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把晏殊召回京城,逐步恢复职位。 仁宗重用晏殊,庆历三年,让他当宰相兼枢密使。晏殊上任后,推动改革,推荐范仲淹和欧阳修这些人进朝廷。但因为政见分歧,一年半后罢相,转到地方知陈州。他在陈州处理民生,修水利,管农业。仁宗还是信任他,后来又召回,当集贤殿大学士,继续参与政事。 宝元二年,晏殊在京城去世,六十五岁。仁宗赐他太尉衔,谥号元献。群臣认可他的贡献,叫他富贵丞相。晏殊一生刚正,官至高位,词作流传。张耆没被完全挡住,当了枢密使,但明道元年加右仆射,后来仕途没大起色,无太多记载。刘太后1033年死,垂帘期间掌控朝政,但用人偏私留下了争议。 仁宗亲政后,调整人事,贬了刘太后的一些亲信,包括张耆这些人。晏殊的坚持原则,让他后来得了重用。北宋政坛上,这种事件常见,反映了皇帝和太后间的权力平衡。晏殊的经历,说明原则性在官场有时会吃亏,但长远看有回报。他的荐才,对庆历新政有影响,推动了改革尝试。

0 阅读:21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