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青海一牧民大白天将妻子拉进屋,妻子见丈夫一副猴急的样子,不屑道:“你真没脸,这大白天的你猴急个啥?一会儿天就黑了。”结果,他从怀里拿出样东西后,妻子不禁喜形于色两眼冒光:“这不会是金子做的吧。” 丈夫马天库反手插上门栓,把那东西往炕上一拍,金属碰撞毡炕的脆响让妻子瞬间凑了过来。 她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鎏金面就缩了回去,又用藏袍下摆反复擦拭——随着污垢脱落,狼噬牛的图案渐渐清晰,牛角的弧度、狼爪的锋利都刻得栩栩如生。 “能换十头牦牛不?”妻子喘着气问,马天库却盯着金牌喉结滚动:“何止!够在县城买套砖房!”这块让夫妻俩心跳加速的金牌,后来成为了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实马天库发现金牌纯属偶然。前一天他赶着羊群去祁连山脚下放牧,一只母羊突然挣脱缰绳,钻进一处土坡的裂缝里。 他跟着钻进去拉羊时,膝盖撞到了硬东西,挖开浮土一看,竟是块裹在枯草里的金属牌。当时他只觉得沉甸甸的,擦了擦见是黄色,就随手揣进怀里。 在草原上,牧民偶尔会捡到古人留下的铜器,他没多想,只觉得“或许能换点钱”。直到回家后,妻子擦出上面的图案,他才意识到这东西“不一般”。 第二天一早,马天库揣着金牌骑上自行车去了县城。五金店老板用放大镜看了半晌,突然把他拉到里屋,压低声音说; “老哥,这不是普通金子,是匈奴王的腰带扣!去年甘肃出土个类似的,拍卖行给了三十万!”“三十万”这个数字让马天库的自行车在砂石路上歪歪扭扭。 1994年的青海,十头牦牛才值几千块,三十万足够让他家彻底摆脱游牧的辛苦。老板最后那句“千万别让文物贩子知道”,更是让他攥紧了怀里的金牌,手心全是汗。 可回到家后,马天库却失眠了。毡房里夜夜亮着油灯,妻子总拿着金牌反复摩挲,说“要是有了钱,就能让三个儿子去县城上学”。 直到一天深夜,妻子突然停下动作:“州里文物队上个月来宣传,说上交国家有奖励,还说走私文物要判刑。” 马天库盯着炕桌上跳动的灯焰,想起文管所干部当时说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得让所有人都看见”。 他突然觉得,这块金牌要是藏在家里,夜里都睡不安稳。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儿子们知道“爹为了钱,把老祖宗的东西藏起来”。 几天后清晨,祁连山还笼在青灰色雾霭中,马天库用红布裹紧金牌,带着妻子的叮嘱去了海北州文管所。当他把金牌递给所长时,对方的手都在抖; 后来专家鉴定发现,这是青海首次出土带铭文的匈奴金器,金牌上的狼噬牛图案,是匈奴贵族祭祀时用的配饰,铭文记载的内容还填补了汉匈文化交融的史料空白。 省博物馆的表彰会上,专家指着展柜里的金牌告诉观众:“这件文物的价值,远超金钱,它见证了两千多年前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 台下的马天库接过六万元奖金支票时,摄像机的闪光灯让他有些局促。当晚他就去供销社给三个儿子各买了新书包,还扯了布做新衣服,剩余的钱全部存进信用社,说“留着给儿子们交学费”。 后来有人问他“后悔吗?要是卖给文物贩子能赚更多”,他总摇头:“钱再多,也不如看着金牌在博物馆里,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草原上的老故事踏实。” 如今,那块狼噬牛金牌饰依旧陈列在青海省博物馆,保险估值超过两千万元,展签上“1994年马天库上交”的字样格外醒目。 马天库已经70多岁,不再放牧,跟着小儿子住在县城里。逢年过节,他总会让儿子开车带他去博物馆,站在展柜前看半天,有时还会跟游客念叨:“当年我捡到它时,可没想到它这么金贵。” 他的三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成了历史老师,常跟学生讲起父亲上交文物的故事。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战国匈奴狼噬牛金牌饰(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青海日报|《百件文物说青海|狼噬牛金牌饰:汉代草原黄金装饰的奇葩》
“眼泪藏不住了!”重庆,9月2日晚上,何女士在家把孩子哄睡之后,打开手机查看店里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