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男子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

如梦菲记 2025-09-15 14:40:52

印度一男子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分不清楚,印度男子却说:我这是在做好事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印度东北部的米佐拉姆邦,有一栋让外人瞠目结舌的巨宅,它并不是酒店,也不是学校,而是一处真正的家,房子足足有四层楼,一百多个房间,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   家里的男人名叫齐奥纳·查纳,他一生娶了三十九位妻子,生了九十四个孩子,加上孙辈,人数接近两百人。   每天走进这栋宅子,耳边传来的不是旅客的喧闹声,而是家人们交织在一起的脚步声、喊叫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热闹到连他自己都很难叫全孩子们的名字。   查纳出生在一个特别的家庭,他的父亲早年间创立了一个叫“查那教”的宗教组织,在当地有数千名信徒,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多娶妻子,多生孩子,把人口看作天赐的财富。   他的父亲曾经娶过二十多个妻子,在村里就是传奇人物,查纳作为长子,继承了家族传统,从十七岁起就开始娶妻,最夸张的时候,他一年内娶了十个女人,在婚礼上几乎忙得喘不过气。   他自己解释过,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有饭吃有地方住,在他看来这是“做善事”,在外界眼里,这既像是一种慈善,也像是一种对权力和地位的展示。   这样的家庭不是靠一腔热情就能维系下去的,查纳是绝对的核心,他说的话就是规矩,但光靠他一人也管不来上百口人,所以第一任妻子成了最重要的助手。   她被称作“大老婆”,掌握着安排家务、分配任务的权力,甚至连哪一位妻子那天晚上去丈夫房间,都由她来决定。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年轻的妻子们房间挨着查纳的卧室,而年纪大的则住得远一些,更多承担家务或者照顾孩子,看似随意的居住分布,其实隐藏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孩子们多到数不过来,家里干脆用编号来称呼,避免混乱,甚至有个儿子专门负责把所有人的资料录入电脑,就像一个小型档案馆,吃饭更是壮观,每天要消耗掉上百斤大米、几十只鸡和大桶的蔬菜。   有人粗略算过,全家一周的伙食费相当于几千元人民币,光靠买粮食显然负担不起,所以家族必须自力更生,他们在宅子周围开辟了农田,养鸡养猪,还开办木工坊,把父亲的木匠手艺传给一代代儿子。   木工坊的家具生意逐渐垄断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的桌椅板凳几乎都出自这个家族的作坊。   女人们则承担了洗衣、做饭、带孩子的任务,几十个人像后勤部队一样分工合作,孩子们从小在这种氛围里长大,习惯了这种“家族公司”的运转方式。   除了经济,他们还自己解决教育问题,查纳在村里建了一所学校,请老师教书,其中有好几位就是自己的孩子,校园里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是他的子女或孙辈,算起来几乎每个班上都能找到亲戚。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必离家就能接受教育,家族也因此更加紧密,外人来到这里,会觉得这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有分工,有教育,有产业链条。   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家庭模式不可思议,但在当地很多女性眼中,这是一种保障,米佐拉姆邦经济落后,不少家庭吃饭都成问题,女孩出嫁往往意味着生活走向未知。   嫁给查纳,至少能保证衣食无忧,哪怕要和几十个女人共享一个丈夫,仍然比流落在外更有安全感。   正因为如此,这些妻子大多心甘情愿留下,甚至有人是在别的妻子的引荐下嫁进来的,对她们来说,这个大家庭就是稳定的避风港。   这种生活当然引发了很多质疑,印度法律早已明确禁止一夫多妻制,但在偏远的地方,宗教的力量远比法律更有威慑力,外界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性别平等上,质问这种制度是否真的尊重女性。   有人把这个家庭看作是一场社会实验,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控制和牺牲的部分,对家族内部的人来说,这是命运的选择;对外人来说,却像是活生生的传奇。   2021年6月,查纳因为糖尿病和心脏并发症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消息传出后,全家陷入巨大悲痛,长子继任成了新的家族领袖,但他并没有父亲那样的声望和掌控力。   少了这位土皇帝般的人物,家庭的凝聚力开始松动,有的妻子选择回到娘家,有的子女离开村子去城市谋生,那栋百间房的大宅,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今天,巴克塔旺村依然有人慕名前来参观这座宅子,巨大的楼房成了地标,也成了这个家族辉煌过往的见证,查纳留下的不仅仅是三十九位妻子、九十四个孩子和三十多个孙辈,还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究竟是慈善还是枷锁,至今仍说不清楚,他生前始终坚称自己是在行善,但这种“好事”带来的究竟是福气,还是沉重的负担,恐怕只有这个庞大的家庭自己才能回答。   信源:环球网——英媒:印度74岁男子娶39个妻子还嫌不够,还想娶更多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