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人很少吃猪肉呢?因为猪肉在朝鲜非常稀缺,在朝鲜能吃上猪肉的人“非富即贵

如梦菲记 2025-09-15 14:40:53

为什么朝鲜人很少吃猪肉呢?因为猪肉在朝鲜非常稀缺,在朝鲜能吃上猪肉的人“非富即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朝鲜的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玉米饭、土豆汤或者一些腌制的蔬菜,能见到猪肉的机会少得可怜,很多人一年里只有在节日或者特殊场合,才有可能尝到一点猪肉的味道。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食材的缺失,更是一种生活现实,人们常说,在朝鲜能常年吃上猪肉的人,不是有地位就是有资源,猪肉逐渐成了一种特殊的象征。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首先在于农业的结构,朝鲜的土地条件有限,农业生产经常不稳定,粮食本来就供不应求,养猪需要大量精饲料,比如玉米和大豆,而这些在朝鲜都是紧缺物资。   国家必须先确保居民有基本口粮,猪自然排在后面,粮食分配的优先级注定了养猪业的发展空间有限,也就意味着猪肉产量上不去,换句话说,人和猪在“争吃”,在人口压力下,猪几乎不可能赢。   朝鲜的体制也让猪肉更加稀缺,那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由政府统一分配,买肉光有钱还不行,还得凭票,肉票按照重量分,有半斤、一斤甚至三斤的面值。   平壤市民因为资源倾斜,每月能分到的肉票多一些,外地居民就少得多,甚至只有一斤左右,农民大多没有肉票,想吃肉只能想办法,用钱或土特产和别人交换,或者靠年底杀年猪分点肉。   市场上虽然也有少量肉,但价格往往是普通工薪阶层承受不起的,动辄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一大半,猪肉因此变成了少数人才能经常享用的东西。   除了分配制度,养殖水平落后也是一大原因,朝鲜的养猪业大多依赖传统方式,有的猪甚至是放养在田野里自己找吃的,这样长得慢,出栏周期长,效率低下。   现代化养殖所需要的自动喂食、恒温环境、防疫设施,在朝鲜非常稀缺,农业科研资金有限,饲料产业链缺失,养猪技术进步缓慢。   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者猪瘟,整个养殖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猪肉供应更加不稳定,长期缺乏外部合作,让这种落后状况难以改变。   在这样的现实中,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多数家庭习惯以主食为主,猪肉成了节日里的特殊慰藉,偶尔买到肉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肥肉而不是瘦肉,因为肥肉不仅能解馋,还能熬成猪油。   用猪油炒菜,能让本来清淡的蔬菜带点肉香,剩下的油渣还能炖白菜,增加口感,狗肉也成了替代选择,尤其在夏天,狗肉汤被认为能补身子,很多人会把它当作肉类不足的替补。   农村里杀年猪、分肉,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既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寄托了对丰收和团圆的期待。   谁能经常吃上猪肉,其实也折射出社会的分层,军队、科研人员、干部家庭,往往能优先分到配额,或者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猪肉,这些群体的生活和普通百姓明显不同。   猪肉成了身份的隐性标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源和地位的差距,普通家庭很难从日常消费中感受到“顿顿有肉”的满足感,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显得格外特别。   尽管如此,朝鲜并没有放弃改善肉类供应,过去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发展养猪业,修建现代化猪场,现在一些新建的养猪场已经开始尝试自动化喂食和恒温环境,以提高效率。   朝鲜还与俄罗斯展开合作,引进猪种和饲料加工技术,试图缓解饲料短缺的问题,这些努力如果持续下去,未来几年猪肉产量可能有所改善。   但想要让猪肉像主食一样普及,短期内几乎不可能,结构性矛盾和有限的农业资源,让这个目标难以实现。   如果把今天的朝鲜和几十年前的中国相比,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时候中国人买东西也要凭票,猪肉往往要到过年才能见到,今天的朝鲜人依旧生活在这种稀缺的氛围里。   不同的是,外部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而朝鲜的节奏依然慢下来,猪肉在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奢侈的象征,代表着地位和差距。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总是一样的,朝鲜人也希望有一天能像别人一样,日常餐桌上有热腾腾的猪肉,孩子们能随意吃上一口肉香,这种简单的心愿,看似普通,却是最真切的追求。   吃肉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在朝鲜,却是一份奢望,能常年吃上猪肉的人,被视作“非富即贵”,这背后映照出的,是一个国家农业困境和社会现实的缩影。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